愛情甜蜜讓人向往,卻也有不少人為情所困,甚至在感情失敗的時候尋死覓活,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我們常把過分投入愛情中的人戲稱為“戀愛腦”,你或許會好奇——從心理學的角度上,“戀愛腦”是一種正?,F(xiàn)象嗎?為什么分手會如此痛苦?以及,頻繁的戀情失敗會給人帶來無法逆轉的影響嗎?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就與你聊聊“愛情”這件小事。
或許...人人都是“戀愛腦”
當我們“下頭”的時候,回憶自己在愛情中的諸多表現(xiàn),總覺得自己當時表現(xiàn)有些“戀愛腦”,因為自己當初的“愚蠢”行為而后悔不已。事實上,戀愛中的“失智”也是有腦科學的根據的。
2021年4月,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fā)表于《Nature》的一項研究從“遺忘”這一概念出發(fā),以生物化學角度為“戀愛失智”這一現(xiàn)象提供了解釋。遺忘分為永久性的和暫時性的,能夠幫助大腦管理記憶(因為記憶實在太多了)。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神經生物學機制會引起戀愛中的人產生短暫的遺忘。這是因為,在大腦中存在一個由多巴胺神經元介導的短暫遺忘的記憶抑制,多巴胺神經元的激活可能會造成一些記憶的暫時遺忘。而在戀愛中,我們會大量分泌多巴胺,一些記憶就被短暫抑制,讓一些原本的常識判斷變得模糊,理智出走。這為戀愛中的“智力下降”提供了解釋。
不過,這些常識性的記憶其實并沒有消失,只是短時間內無法被檢索。隨著時間流逝,當它們能夠重新被檢索時,這部分被短暫抑制的記憶就隨之恢復清晰了。當我們多巴胺分泌減少,從戀愛中“下頭”,理智就會隨著被抑制的記憶恢復而恢復。由此看來,愛情使人盲目是真實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戀愛腦”是每個人都難逃的“愛情陷阱”。
戀愛不僅傷心,更傷腦
除了“短期失智”,愛情給我們帶來的另一種情緒波動或許來源于分手。我們常說分手會傷心,但是從心理學研究表明,戀愛的失敗最傷的不是心,而是腦。
倫敦大學學院Fitzgerald實驗室2011年的研究中,腦神經科學家通過大腦掃描發(fā)現(xiàn),人在沉迷愛情時興奮的區(qū)域,和吸食海洛因時興奮的區(qū)域是一致的。剛談戀愛時就和剛吸毒一樣,大腦的獎勵神經被打開,反復釋放快樂激素多巴胺,推動我們天天跟愛人黏在一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癮。可在分手以后,大腦依然希望得到多巴胺的獎勵,但現(xiàn)實條件卻不再允許了,這就好比癮君子沒了毒品一樣,大腦神經會激勵你做各種傻事,比如拼命給前任打電話,酒吧買醉,甚至找一夜情。而且分手以后,大腦里控制疼痛的系統(tǒng)也被激活,能影響到心臟、消化和免疫系統(tǒng),心痛的感覺,就是這么來的。由此可見,因為愛情尋死覓活只是大腦確實受到了“傷害”,是正常的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步恢復,不必太過焦慮。
但是,如果失敗的感情經歷讓你恐懼親密關系,那就需要警惕了——你或許已經陷入了“依戀損傷”?!耙缿贀p傷”(attachment injury)的概念源于Johnson等研究者20001年的婚姻家庭咨詢的臨床實踐,在親密關系中,當一方破壞、違背或達不到關系中的“預期”時,就會給另一方造成情感或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此時“依戀損傷”就出現(xiàn)了。
依戀損傷給人帶來的影響與傷害,并不像身體創(chuàng)傷一樣會有一些“肉眼可見”的傷口,于是,那些未解的心結,在不知不覺中持續(xù)地影響著人們的親密關系,甚至在原有的關系結束之后,還持續(xù)影響著之后的關系。譬如:戀愛中的失敗體驗會威脅我們對自我的認知與看法,它讓人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對世界和他人做出準確的判斷?甚至開始否定自我的價值,認為可能是由于自己不夠好才不被珍惜,是自己不配被人溫柔以待。
可以說,很多時候,當在一段新的關系中,即便在對方并沒有做出任何欺騙,我們仍然對對方持續(xù)地不信任,歸根結底,其實是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信任。最終,這些認知上的改變,不僅使得我們對關系、對對方不再信任,也讓我們不再相信自己。于是,我們不知不覺地帶著未修復的過去——這些痛苦的感受和扭曲的認知,以應對過去的方式來面對現(xiàn)在情境中的人和事。
好的愛情需要“適度冷漠”
其實,好的愛情是需要“適度冷漠”的。如果你厭倦了愛情帶來的情緒波動,不妨可以嘗試“適度抽離”,適度抽離,指的是在情緒激烈的時候,短暫地從情緒中跳脫出來,在內心產生一個觀察自我(observing self)。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帶任何評判和立場,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也觀察自己與對方互動時發(fā)生的一切。在感情中,我們因為熱烈的愛意而投入和沉浸其中,但也因此很容易執(zhí)著于自己的目標和想法,導致雙方都對彼此的渴求和需要有了盲點。如果能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感情,適當地從沉浸狀態(tài)中短暫抽離出來,不被情緒帶來的偏見影響,反而會給予關系更多的探索和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 Burton, N. (2017).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iendship and Love? Psychology Today.
[2] Chew-Helbig, N. (2020). Amendt-Lyon: Creative Indifference & Gestalt Psychotherapy. Chew-Helbig Psychotherapist.
[3] Labier, D. (2010). A Declining Relationship? Recharge It Through "Indifference". Psychology Today.
[4] Mann, D. (2010). Gestalt therapy: 100 key points and techniques. Routledge.
[5] Papp,L. M., Kouros, C. D., & Cummings, E. M. (2009). Demand-Withdraw Patterns in Marital Conflict in the Hom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2), 285–300.
[6] Whitbourne, S. K. (2012). What Is the Passion in Passionate Love? Psychology Today.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