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剛出生的嬰兒渾身軟軟糯糯的,讓人有一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直觀感受。另外,小朋友摔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通常拍一拍身上的灰塵就過去了,但同樣的事若發(fā)生在老年人身上,往往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那么,具體是什么導致了上述的差異?和成年人相比,嬰幼兒的骨骼又有何不同呢?
(原創(chuàng)圖片)
在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 GH)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下,嬰幼兒身體各部的功能產(chǎn)生著由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系列變化。以牙齒為例,通常嬰兒在出生后6個月時,乳牙開始萌出,到3歲左右出齊,共20個;兒童在6歲左右,乳牙開始脫落,逐漸更換成恒牙,恒牙全部出齊共32個。
看到這里,大家不禁會問,“同樣的,成年人的骨骼數(shù)量是不是就比嬰幼兒更多呢?”恰恰相反,實際上,嬰幼兒的骨骼數(shù)量較成年人更多。成年人有206塊骨,按部位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其中,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肢骨126塊,而兒童的骨骼是217-218塊 ,初生嬰兒則多達305塊[1]。
從形態(tài)上看,嬰幼兒骨骼與成年人骨骼之間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
比如,新生兒的面顱占全顱的1/8,而成年人為1/4,所以小寶寶的頭會顯得比成年人更大,看上去愈加可愛。又如,成年人的四肢骨通常比嬰幼兒粗壯很多,那是因為嬰幼兒出生前后,長骨骺部開始造骨,使長骨加長,外周骨膜不斷成骨,使骨干加粗。
(原創(chuàng)圖片)
從結(jié)構(gòu)上看,嬰幼兒骨骼與成年人相比顯得“不夠完善”。
從顱頂觀察,新生兒顱呈五角形,顱頂各骨尚未發(fā)育完全,在多骨交界處存在較大的間隙,分別形成前囟、后囟、蝶囟和乳突囟。隨著年齡的增長,囟逐漸萎縮以至完全閉合。較大的前囟一般在生后1-2歲時閉合,其余各囟在生后不久便會閉合。同時,像髖骨、骶骨、尾骨等,皆是由“幼態(tài)”且“分散”的嬰幼兒骨骼在不斷的生長發(fā)育之下,最終融合形成一塊完整的骨骼[2]。
從性質(zhì)上看,嬰幼兒骨骼更顯其“功能強大”。
首先,嬰幼兒的骨髓均為紅骨髓,含有不同發(fā)育階段的紅細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細胞,呈紅色,有造血和免疫功能。在幼兒5歲以后,長骨骨干內(nèi)的紅骨髓會逐漸被脂肪所替代,變成沒有造血能力的黃骨髓。 對于成年人來說,只有在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才能轉(zhuǎn)化成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
其次,嬰幼兒骨骼與成年人骨骼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zhì)也大不相同。幼兒時期,骨的有機質(zhì)和無機質(zhì)之間的比為1:1,骨骼彈性較大、柔軟、易變形,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發(fā)生骨折,或像春天植物青嫩的枝條,發(fā)生折而不斷的“青枝骨折”。成年人骨的有機質(zhì)和無機質(zhì)的比例約為3:7,所以骨骼兼具硬度與彈性,最為合適。老年人骨的無機質(zhì)所占比例更大,脆性增加,隨著身體激素水平的下降,鈣、磷的吸收和沉積都受到影響,骨質(zhì)呈多孔而疏松的狀態(tài),骨骼脆性進一步增大,因此更易發(fā)生骨折[3-6]。
參考文獻
[1]張紅.健康教育與女性骨健康——關(guān)注骨骼健康從嬰幼兒開始并貫穿一生(一)[J].健康向?qū)?2019,25(05):4-6.
[2]為啥尾骨易受傷[N]. 中國家庭報,2022-02-28(015).DOI:10.44197/n.cnki.nzgjt.2022.000059.
[3]梁緣. 骨骼健康六大錦囊[N]. 健康時報,2021-10-15(007).DOI:10.28434/n.cnki.njksb.2021.000348.
[4]席念楚. 營養(yǎng)均衡 助力骨骼健康[N]. 中國家庭報,2021-07-01(013).DOI:10.44197/n.cnki.nzgjt.2021.000458.
[5]方文煥,麥偉,顏志堅,黃曉魏,尉新建.絕經(jīng)后骨質(zhì)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血清雌激素、前脂肪因子-1水平與骨代謝和骨密度相關(guān)性研究[J].中國骨質(zhì)疏松雜志,2021,27(12):1763-1766+1773.
[6]李紫閣,吳晶晶,周若愚,湯勝堯,姜自偉.301例脆性髖部骨折回顧性研究及文獻共現(xiàn)分析[J].中國骨質(zhì)疏松雜志,2021,27(12):1810-1814.
作者:宋詩堯,主管護師,四川大學醫(yī)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