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人類血液中首次發(fā)現(xiàn)微塑料的消息引發(fā)網友熱議。微塑料誕生的源頭在哪里?又將會到哪里去?
文/李荔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李云鳳
采訪專家:
鄧義祥(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雷坤(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安立會(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塑料不光污染環(huán)境,最終也污染了人類自己。
近日,一則人類血液中首次發(fā)現(xiàn)微塑料的消息引發(fā)網友熱議,一度登上知乎熱榜第3,微博閱讀量更是達到2.4億。
這項最新研究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荷蘭三角洲研究院,是環(huán)境領域的頂尖研究機構。
科學家們收集了22個志愿者提供的血液樣本,其中有77%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顆粒,平均濃度為每毫升1.6微克。
雖然對公眾來說,“微塑料”還算是個新名詞,但是它早已被聯(lián)合國專家組(GESAMP)列為海洋生物的“溫柔殺手”,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如今,微塑料已經無所不在,從被污染的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再到自來水、食鹽,如今又到了人體。微塑料的蹤跡并不只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這一新的威脅者。
但此次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血液中出現(xiàn)塑料的情況,著實引人擔憂。如今,人類可能每天都在食用含微塑料的水和食物。那么微塑料來自哪里?會到哪里去?危害如何?
▲塑料顆粒(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塑料正面臨 “灰犀牛”風險
1909年,人工合成的塑料首次出現(xiàn)。而被譽為“塑料之父”的貝克蘭當時絕對想不到,這項曾經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100年后竟然成為正在惹麻煩的“熊孩子”。
貝克蘭發(fā)明的酚醛塑料是世界第一種完全合成的塑料,由苯酚和甲醛通過化學反應而成。此后,酚醛塑料變成了電話機、收音機、槍支、咖啡壺、珠寶,甚至首次引爆的原子彈中也有它的身影。
酚醛塑料的成功改變了人們的觀念。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塑料。人們制造出用于包裝的聚苯乙烯,因為長襪而風靡的尼龍,做塑料袋的聚乙烯,等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天然原材料供應緊張,塑料生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填補空缺。但是,激動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塑料的形象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20 世紀40 年代,塑料開始在發(fā)達國家大量投入使用。當時就有有識之士警告說,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泛濫成災。甚至在不遠的將來,搖身一變成為持久地污染我們這個星球的“超級垃圾”,并由此給我們的環(huán)境帶來無窮的麻煩和災難。
▲海洋中漂浮著大量塑料垃圾:瓶子、袋子、杯子、桶、吸管等等。(圖片來源:新華網)
20 世紀70 年代,在公海首次發(fā)現(xiàn)了小塑料碎片,隨著對這些碎片的研究不斷積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關注。2004年,英國科研人員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這個概念。此后,許多科研人員都投入到微塑料的研究中,并發(fā)表了許多重要的成果,使得微塑料污染引起全球的重視。2008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組織的第一個國際微塑料研討會,將微塑料定義為直徑小于5毫米的碎片??茖W家形象地將它比作海洋中的“PM2.5”,因為它細小到用肉眼難以發(fā)現(xiàn)它。
近來,雖然關于對抗塑料的聲音不斷高漲,但是似乎從未真的動搖過人們享受塑料帶來的便利。有人認為,從目前形勢看,塑料正面臨巨大的“灰犀?!憋L險(灰犀牛事件是指我們早就看到卻又視而不見的危險)。并且,我們可以很確定地知道,忽視它的存在是極其不明智的。
合成織物是微塑料“制造者”之一
塑料產生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陸地上大量的廢棄塑料污染山川河流,導致“白色污染”,海洋同樣是塑料污染的重災區(qū)。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鄧義祥告訴記者,微塑料是塑料的一種形態(tài),只是在物理尺寸上所做的區(qū)分,微塑料部分來源于大塊塑料的物理破碎。目前“微塑料”一般指在顯微鏡幫助下可看見的塑料物質,粒徑從幾毫米到幾亞毫米。目前國內外研究大都將5毫米界定為微塑料尺度的上限,但微塑料的下限并不統(tǒng)一,一般認為只有微米級以上才能稱作微塑料。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雷坤表示,微塑料除了來源于塑料的物理破碎,還有一部分微塑料直接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例如汽車輪胎與路面摩擦過程中會產生塑料顆粒、化妝品等個人護理品中的塑料微珠,洗衣廢水也是微塑料的重要來源之一。
塑料垃圾也是產生塑料微粒的一大來源。有資料顯示,全球每人平均每年消費大約60千克塑料,北美和西歐居民甚至要超過100千克。一個塑料袋需要約20年才能完成分解,一個塑料瓶甚至需要450年時間。世界范圍內丟棄在環(huán)境中的塑料垃圾可能會隨著水流進入大海,其分解產生的塑料微?;瘜W性質穩(wěn)定,難以降解,將可能在大海里存在數(shù)百年以上。
同時,如果把塑料垃圾進一步分門別類,就連合成織物都可能是微塑料的“制造者”。目前大約60%的服裝主要成分是化纖,一件化纖外套洗滌過程中可能會釋放大量塑料纖維,而一旦丟棄后分解產生的塑料纖維則更多。研究表明,洗衣機不能完全過濾超細纖維,有研究表明每洗一件合成織物就有1900個塑料纖維脫落并隨著廢水進入環(huán)境。
實際上,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全球科學問題幾乎每天在我們的指尖滑落。由于塑料微??梢杂脕泶婊瘖y品中的天然去角質材料,故普遍用于制造洗手液、香皂、防曬霜、洗面奶、沐浴液以及去角質磨砂膏等皮膚去角質產品中,以起到清潔作用。這些含有微塑料的物質會隨著廢水一起流入環(huán)境中,遷移至河流及海洋。
微塑料最終會徹底回歸自然
由于目前污水處理廠還沒有針對微塑料的去除裝置,可能一部分微塑料會穿透污水處理系統(tǒng)而順利進入江河湖海。僅在美國一地,每天有大約8萬億顆塑料微粒進入水體,覆蓋面積相當于300個網球場。
如今,微塑料由陸地進入海洋,最終悄無聲息地遍及每個角落,甚至在海底的沉積物、偏遠的島嶼、北極的海冰中都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環(huán)境中的微塑料被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魚類、貝類等水生生物吸收以后,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到人類。除動物性食品以外,土壤中的微塑料也可能被植物吸收而進入根莖、果實,人類食用這些根莖、果實以后,微塑料也會進入人體。此外,在飲用水、食鹽中也可能存在微塑料而被人類直接攝取。
▲塑料進入海洋后的演變過程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安立會介紹,大部分的微塑料會沉積于土壤、河流和湖泊底部等環(huán)境介質中,少量的微塑料會隨著河流或漁業(yè)、航運等活動進入海洋,進入海洋的微塑料一部分會沉積到海底,另外一部分則會漂浮于海洋不同水層中,并隨著洋流擴散到全球,對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等行為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
微塑料污染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目前,微塑料對動物的危害已較為明晰。有研究表明,海洋里,多達114種水生物種的體內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它們和塑料的遭遇結果往往是致命的。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都不可避免地吃進了各種塑料。微塑料能進入動物血液、淋巴系統(tǒng),甚至肝臟,造成腸道、生殖系統(tǒng)的損害。此外,科學界也普遍認同,微塑料會釋放有毒添加劑,積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時可作為傳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載體,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
尚不了解微塑料攻擊人類的細節(jié)
事實上,過去十多年來,微塑料已經逐漸成為環(huán)境研究學者的主要憂慮之一。然而截至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切實可行的解決微塑料污染的辦法。國際上有關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損害的機制和嚴重程度,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維也納醫(y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施沃布爾教授作為“人體內發(fā)現(xiàn)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研究的第一作者。他稱:這次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微塑料因為體積夠大而不太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直接被排泄出身體)。
而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根據2017年對微塑料進行的調查也認為,微塑料可能并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因為,對于嚙齒動物和狗來說,直徑超過150微米的微塑料不會被吸收,而是通過糞便排出,因此90%被人體攝入的微塑料和納米級塑料顆粒應該不會被人體吸收。
但是,對此也有一些研究持相反態(tài)度。他們認為,微塑料對人類可能是有害的。理由和證據是:塑料本身的成分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對人體和生態(tài)造成負面影響并產生副作用。因為人類攝入的微塑料,并不見得通過糞便的排泄就能全部排清,它們必然會或多或少存留在體內并蓄積起來。以往的研究也表明,直徑小于20微米的塑料顆??梢赃M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且在內臟中累積。至于它們是否會造成危害,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有專家表示,目前關于微塑料的直接毒性存在一定的爭議,在化妝品、牙膏、洗面奶中使用的微塑料材料需要通過相關部門的嚴格認證,其對人體的毒性會受到嚴格的控制。一般認為,粒徑較大的微塑料即使進入人體,也很難被組織吸收,但粒徑極小的微塑料顆粒可能通過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進入血液和其他器官。
▲環(huán)境中的微塑料被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魚類、貝類等水生生物吸收以后,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到人類(圖片來源:新華網)
未來要讓微塑料變得更“友好”
塑料是人類發(fā)明的重要基礎材料,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全球塑料年增長率平均保持在 8.5%。到 2016 年,全球塑料產量達到了 3.35 億噸。如今,我國是世界塑料生產和使用大國,其中多種塑料產品,如聚氯乙烯(PVC)、氨基模塑料等產量已經位于全球首位,且進一步增長的潛力仍然十分巨大。
有專家表示,當今世界微塑料幾乎無處不在,要想完全避免幾乎不可能,但人類也沒有必要談微色變。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一個在不斷研究和探索的問題,目前部分科學家指出其危害包括在生產塑料過程中使用的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和色素、微塑料表面攜帶的污染物質,以及微塑料可能產生的物理性阻塞等。雖然關于微塑料的毒理機制還在不斷的研究中,但作為一位不請自來的“客人”,微塑料肯定是不受人們歡迎的。
據了解,目前,針對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問題,國際社會已經在行動,例如世界上多個國家和著名化妝品公司宣布禁止在化妝品等個人護理品中添加塑料微珠。最近麥當勞、星巴克宣稱要停止供應塑料吸管,實際上是在向世界表明逐步抵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態(tài)度。
安立會告訴記者,凡事皆有兩面性,在塑料帶來的便利和給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之間,人們應該采取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既不要對對塑料進行妖魔化,也不要塑料污染視而不見。一方面盡量減少對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這也是提倡建立節(jié)約型社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垃圾分類基礎上加強塑料垃圾回收,加大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實現(xiàn)塑料垃圾的資源化;同時科學家也在加大開發(fā)出對環(huán)境更加友好的新型塑料材料。總之,人們在享用塑料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把塑料對環(huán)境的危害降至最低,這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控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有專家表示,要逐步完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控制的立法和相關標準,完善塑料垃圾管理政策,包括加強塑料包裝管理、限制塑料垃圾直接填埋、完善塑料回收體系、控制塑料垃圾越境轉移等。此外,還應加強對塑料微珠的管理、研發(fā)塑料和微塑料清除技術、擴大公眾參與,共同抵制塑料和微塑料對環(huán)境的危害。
↓ 一圖來了解 ↓
(圖示內容轉自新華網、《科學美國人》、中國海洋報等綜合)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jiān)制:北京科技報 | 北科傳媒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