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波波夫的雷電探測器工作原理

重慶市無線電科普體驗中心
重慶市無線電科普體驗中心。
收藏

最初的無線電檢測器是使用了一種稱為相干器的器件,一種在兩個電極之間裝有金屬屑的玻璃管。當從天線接收到的波施加到電極時,相干器變得導電,允許來自電池的電流通過它,脈沖被電流計拾取。接收到信號后,相干器中的金屬屑必須通過手動操作的振動器或放置在附近桌子上的鈴的振動進行重置,重新分散銼屑。

1895 年,俄羅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波波夫(Aleksandr Popov)用他的閃電探測器演示了無線電波的傳輸。 照片:AS POPOV CENTRAL MUSEUM OF COMMUNICATIONS。

基于法國物理學家 Edouard Branly 和英國物理學家 Oliver Lodge 的工作,波波夫在 1893 年對其進行了改進。1895 年 5 月 7 日,波波夫發(fā)表了論文“關于金屬粉末與電振蕩的關系”;以及他在圣彼得堡大學演示的無線電波檢測裝置,這奠定了他作為無線電發(fā)明者的首要地位。

波波夫的雷電探測器電路

在波波夫的閃電探測器中,相干器 (C) 連接到天線 (A),并連接到帶有繼電器 (R) 和電池 (V) 的單獨電路,該電路操作電鈴(B)。雷擊產(chǎn)生的無線電噪聲打開了相干器,來自電池的電流被施加到繼電器,閉合其觸點,將電流施加到鐘的電磁體 (E),拉動手臂使鐘響起。波波夫添加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自攻”相干器自動重置功能,其中鐘臂會彈回并輕敲相干器,將其恢復到其接受狀態(tài)。相干器引線中的兩個扼流圈 (L) 可防止通過直流電路使穿過相干器的無線電信號短路。他將他的接收器連接到懸在空中的線狀天線(A)和地面(地球)(G)。天線的想法可能基于避雷針,并且是單極天線的早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