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尋找小熊貓巢穴并觀察育幼的難度極高,目前對小熊貓育幼的相關(guān)信息基本來自圈養(yǎng)小熊貓。2007年,由時任德國格爾利茨動物園園長Alex Gebauer牽頭,在為小熊貓精心制作的1500平方米自然棲息地中安裝了多枚具夜視功能的攝像頭及錄影機,對小熊貓的育幼窩也完成了覆蓋。這使我們得以窺探小熊貓母親與寶寶許多不為人知的瞬間。
圖1 德國格爾利茨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正在檢查做窩的倒木(Gebauer, 2011)
左邊的木箱中為攝像機
一、育幼
剛出生的小熊貓十分脆弱,需要媽媽修建一個良好的巢穴以保護自己不被捕食者或天氣環(huán)境侵害。對于小熊貓母親來說,選擇一個合適的臨時巢穴搭建點是重中之重。小熊貓一般會選擇在樹洞、空樹干、空樹樁及巖石裂縫中筑巢,筑巢材料的收集會持續(xù)幾周。小樹枝、樹葉、木棍、樹皮、草以及青苔都是小熊貓的選擇,它會用嘴將材料叼回選好的小窩,并用前爪幫助整理(類似貓埋糞便的動作),最后再用嘴部拱出一個供幼仔休息的凹陷。值得一提的是,小熊貓會筑多個巢并經(jīng)常轉(zhuǎn)移,以規(guī)避捕食者。
圖2 小熊貓母親在樹樁中搭建的窩以及幼仔(4日齡)(Gebauer, 2011)
底部鋪滿了枝葉
圖3 小熊貓母親銜著一塊木頭進入巢穴(Gebauer, 2011)
小熊貓分娩后,會將身體蜷縮,將幼仔包圍并休息幾個小時。母親待在巢穴的時間隨著幼仔的長大逐漸減少:幼仔初生時每天16小時,70日齡時已降至每天4小時。幼仔剛出生的前幾周,母親會讓幼仔在她的胸前或肚子上睡覺,或緊挨著一起睡。在較熱的時候,為了增加散熱,小熊貓還會將她的四肢高高抬起。雌性小熊貓會通過舔舐幼仔的肛門區(qū)域促進幼仔排泄,并會將排泄物吃掉以使巢穴保持干凈;還會經(jīng)常用前爪幫助幼仔翻身,盡可能讓幼仔感到舒適。哺乳時,小熊貓母親會持續(xù)地為幼仔梳毛。要搬運幼仔挪巢時,小熊貓與大多數(shù)食肉動物一樣用嘴輕咬叼走。在自然條件下,沒有人類的侵擾,小熊貓挪巢的頻率會大大降低。
圖4 小熊貓母親搬運一周齡幼仔(Gebauer, 2011)
二、幼仔發(fā)育
小熊貓幼仔發(fā)育較為遲緩,出生后的前三個月都限制在窩中。從出生開始,幼仔便接受母乳的哺育,一般持續(xù)到8月齡,盡管在第五個月后幼仔便開始進食竹葉了。小熊貓母親哺乳的姿勢多變,或躺或坐,幼仔的姿勢也會隨著母親調(diào)整。最初的兩周,幼仔最多的行為即吸奶與睡覺,并有試圖爬行的動作。第三周時,幼仔動作開始增多,但一直到第六周左右,
圖5 安睡的小熊貓幼仔(66日齡)(Gebauer, 2011)
圖6 窩中的小熊貓幼仔(46日齡)(Gebauer, 2011)
動作都是緩慢且不協(xié)調(diào)的。40~50日齡時,幼仔變得更加活躍,并開始探索巢穴,并與環(huán)境物品互動、玩耍。約60日齡時,幼仔表現(xiàn)出天生的筑巢行為,會使用嘴和前肢整理樹枝等“建材”。簡單的生理反應例如伸展、打呵欠等能在10日齡開始觀察到,而更復雜的例如抓撓、自我梳毛等通常在出生后一個月開始出現(xiàn)。約三個月后,幼仔首次出窩,探索外部的世界,并在首次出窩后,出窩次數(shù)會越來越頻繁。四個月后,幼仔已經(jīng)可以爬上較細的枝頭并在樹間玩耍了,已逐漸開始獨立生活。幼仔之間,以及幼仔和母親之間一個重要的社交性玩耍形式是打鬧,通過輕咬、拍打、觸摸等方式增進彼此的感情。一歲時,母親的護仔行為逐
圖7 小熊貓幼仔(3月齡)與母親正在打鬧(Gebauer, 2011)
圖8 小熊貓幼仔(4.5月齡)與母親形影不離(Gebauer, 2011)
圖9 小熊貓幼仔(10月齡)之間互相打鬧玩耍(Gebauer, 2011)
漸減少。最終,雌性小熊貓一般會在進入下一次發(fā)情期時驅(qū)逐幼仔,至此,幼仔開始獨立生活。
目前,人們對小熊貓的繁殖和育幼仍然知之甚少,更多的珍貴信息還有待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
主要參考文獻
胡錦矗. 1991. 小熊貓的繁殖生物學研究.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2: 1–5.
劉旭. 2009. 小熊貓-西南叢林里的火紅精靈. 森林與人類, 1: 30–45.
Gebauer A. 2002. An exhibit for red pandas at Naturschutz-Tierpark G?rlitz. EAZA News, 38: 26–27.
Gebauer A. 2011. Chapter 10 - The Early Days: Maternal Behaviour and Infant Development// Glatston A R.
Red Panda: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first panda. London: Academic Press: 157–191.
Iwaki Y. 1995.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KOROKORO, an A. f. styani cub// Glatston A R. The Red
or Lesser Panda Studbook No. 9. Rotterdam: The Royal Rotterdam and Botanical Gardens: 13–18.
Reid D G, Hu J C, Huang Y. 1991. Ecology of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in the Wolong Reserve, China.
Journal of Zoology, 255: 34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