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鋰離子電池:驅動現代世界的能源革命

星空計劃
原創(chuàng)
星空計劃運營團隊賬號:活動信息發(fā)布、創(chuàng)作者培育計劃作品發(fā)布等
收藏

在現代社會,電池技術的發(fā)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1800年意大利教授伏打發(fā)明了伏打電池開始,人類對電力的探索從未停止。然而,真正實現便攜式電源的突破,是在100多年后,隨著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發(fā)明,這一技術成為了現代人類生活中的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

鋰離子電池的起源與早期探索

電池技術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存儲和釋放電能。電池本質上是一種使帶電原子(離子)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的裝置。任何電池設計的核心內容,都可以歸結為制造出更好的陽極、陰極和電解質的材料。在眾多電池技術中,鋰離子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可充電性而脫穎而出。

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歷史中,有三位關鍵人物的貢獻不可忽視?;萃⒍蚰罚∕ichael Stanley Whittingham)被譽為鋰離子電池之父。他在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中,發(fā)現了一種用層狀材料制造電極的方法,這種材料可以將鋰離子儲存在硫化鈦片中,從而實現鋰離子在電極間的穿梭,形成可充電電池?;萃⒍蚰酚?977年獲得專利,并授權給了??松梨冢瑸殇囯x子電池的商業(yè)化奠定了基礎。

鋰離子電池的創(chuàng)新突破與商業(yè)化進程

在惠廷厄姆的基礎上,牛津大學的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教授進一步探索了鋰離子電池的材料。1980年,他和實驗室的學者一起發(fā)現了更優(yōu)質的陰極材料鈷酸鋰(LiCoO2),這一發(fā)現顯著提高了電池的容量和性能。1983年,他們又發(fā)現了更優(yōu)質的陽極材料錳尖晶石,古迪納夫的這些改良使得鋰離子電池的容量是同類產品的三倍多,并且體積更小,為電池的小型化和高能量密度提供了可能。

同年,日本化學公司旭化成的研究員吉野彰,運用鈷酸鋰開發(fā)電池陰極,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可充電的鋰離子電池原型。吉野彰在1985年克服了諸多技術問題,確立了可充電鋰離子電池(LIB)的基本概念,并取得日本注冊專利,為鋰離子電池的商業(yè)化和普及鋪平了道路。

鋰離子電池的全球影響與諾貝爾化學獎的榮耀

鋰離子電池因其極高的安全性、穩(wěn)定的能量輸出以及合理的價格,最終在1991年由SONY的團隊首次商業(yè)化。這一里程碑事件標志著各類基于鋰離子電池的應用設備開始迅猛發(fā)展,從智能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再到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成為了驅動這些設備的核心能源。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和吉野彰因開發(fā)鋰離子電池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們個人貢獻的認可,也是對鋰離子電池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深遠影響的肯定。他們的工作不僅推動了電池技術的發(fā)展,也極大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質量,為全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歷程,是一段充滿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的旅程。從最初的實驗室研究到全球范圍內的商業(yè)化應用,鋰離子電池不僅改變了我們使用電子設備的方式,也推動了整個消費電子行業(yè)的發(fā)展。今天,當我們享受著便攜式電子設備帶來的便利時,不應忘記那些為鋰離子電池技術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們。他們的遠見和堅持,為我們的現代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https://qz.com/338767/the-man-who-brought-us-the-lithium-ion-battery-at-57-has-an-idea-for-a-new-one-at-9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kira_Yoshino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4%82%E7%A6%BB%E5%AD%90%E7%94%B5%E6%B1%A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B%C2%B7%E5%8F%A4%E8%BF%AA%E7%BA%B3%E5%A4%AB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B5%E6%B1%A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9%9B%BB%E6%B1%A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F%E6%89%93%E7%94%B5%E5%A0%86

作者:胡桃夾子科普創(chuàng)作團隊

審核:孫軼飛河北醫(yī)科大學醫(y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