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雷電、狂風、暴雨、冰雹將襲擊多省,為何今年強對流天氣總是頻繁發(fā)生?

中國科普博覽
原創(chuàng)
中國科協(xié)、中科院攜手“互聯(lián)網(wǎng)+科普”平臺,深耕科普內容創(chuàng)作
收藏

近期,大面積強對流天氣再次侵襲我國華北北部、東北大部以及長江以南地區(qū),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大風、雷暴和降水。

圖片

來源:中國天氣網(wǎng)微博(6月13日)

以北京為例,6 月11日晚,北京市遭遇強對流天氣,164 個氣象站測得極大風速達八級。

圖片

現(xiàn)場情況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而就在十幾天前,5 月 30 日下午北京也出現(xiàn)了強對流天氣,而且是北京 4 年來最大的強對流風雨。當時空氣中水汽不夠充沛,暴雨持續(xù)時間很短。但它帶來了全市各地區(qū)8-10級的短時猛烈大風,5處氣象站記錄到了12級大風。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圓明園也宣布閉園搶修。這個導致北京狂風暴雨閃電齊齊上桌的,就是強對流天氣。那么,什么是強對流天氣?

圖片

北京市極大風圖

(圖片來源:氣象北京)

Part.1

強對流:別小看,我真的很strong

強對流天氣是空氣強烈的垂直運動導致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的總稱。上面提到的雷暴大風、短時強降雨,甚至還有冰雹、龍卷風、下?lián)舯┝鞯榷际瞧渲幸粏T。

強對流有自己的判定標準。在我國業(yè)務氣象預報中,短時強降雨指每小時雨量不少于20毫米,雷暴大風風速超過8級或17米/s、冰雹直徑不少于5毫米,或出現(xiàn)龍卷風。

雖然各類強對流天氣形成的物理機制不完全相同,但大多需要能量、水汽、觸發(fā)條件三者的共同配合,在大氣層上層干冷、下層暖濕的不穩(wěn)定結構下形成。

打個簡單的比方,當兩只性格溫順的外向ENFP小狗相遇,往往帶來祥和熱情的氛圍。但是兩者要性格特別“不對付”,一個熱一個冷,就會帶來強大殺傷力,方圓5里需謹慎觀戰(zhàn)。

在發(fā)生強對流天氣時,近地面往往非常炎熱,大氣中很容易積蓄能量。當冷空氣以某種方式從高空侵入,由于低空氣團溫度高密度小,高空氣團溫度低密度高,輕的想往上走,重的要往下掉,就容易引發(fā)空氣的垂直運動。

冷暖空氣上下劇烈活動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以一次典型的雷暴+短時強降水為例:暖空氣上升過程逐漸冷卻,水蒸氣就會凝結成水滴,形成積雨云,云內云滴碰并合體變大,高空還有冰晶產(chǎn)生,他們緊緊相擁,阻擋陽光穿透并折射陽光,導致大中午的也會有“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現(xiàn)象。

云中的冰晶互相擠壓,摩擦不斷,摩擦起電擊穿空氣,轟隆作響的閃電就會劃破天際。當雨滴積累到一定量,高空氣流無力支持其重量,就下落成雨甚至形成冰雹,下降過程中吸熱蒸發(fā),導致降溫,隨著這一冷熱循環(huán)過程,近地表的空氣產(chǎn)生流動現(xiàn)象,形成了大風。上下層氣溫差越大,這一過程就會更劇烈。

如果觸發(fā)的是一次下?lián)舯┝?,能在瞬間產(chǎn)生強烈的下沉氣流,氣流會向四面八方擴散,產(chǎn)生一股與地面平行的強風,且越接近地面風速越大,地面最大風力可達十五級。這次北京的大風就與之有關。

圖片

雷暴云形成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wǎng))

**水汽含量對致災風險的影響也很大,**如果強對流發(fā)生的地區(qū)溫度較高但水汽量較少時,不會產(chǎn)生持續(xù)且大范圍的暴雨,比如5月30日13 時至 17 時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為 3.4 毫米。但是一旦水汽條件充沛,就容易形成破紀錄的極端暴雨。

5月4日8—14時,國家級氣象站的降水量排行榜前十中,廣東的城市就占了9個。珠海出現(xiàn)29分鐘100.8毫米的超級暴雨,半小時雨強和鄭州720特大暴雨相當。

5月19日03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欽南龍門港雨量達到189.6毫米,打破廣西全區(qū)雨強紀錄?;瑒?0分鐘雨量(連續(xù)一個小時的歷時降雨累積降雨量)超過了鄭州720特大暴雨的整點一小時雨量、滑動60分鐘雨量。5月18日08時至19日08時累計降水更是達到了610.5毫米。

圖片

2024年5月19日16時前24小時廣西自動站雨量

(圖片來源:廣西氣象、中國氣象愛好者)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強對流委實不是個大家伙,它屬于中小尺度天氣系統(tǒng),影響的范圍往往在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也是個急性子,生命史一般為幾小時至十幾小時,短的可能就幾分鐘,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它性子陰晴不定,春夏秋冬都會出來湊熱鬧,還熱愛疊加各種BUFF,“呼風喚雨雷”是它的出場自帶BGM。

由于殺傷力過大,它的影響僅次于臺風、地震和洪澇,稱得上是小規(guī)模殺傷武器了。強對流來的短短幾小時造成的重大財產(chǎn)損失與人員傷亡,許多城市可能要用很長時間來治愈。2024年3月31日凌晨,江西省南昌市出現(xiàn)大風雷電和強降雨天氣。在下?lián)舯┝骱酮M管效應的作用下,造成南昌市4人死亡,10余人受傷。

圖片

江西省南昌市出現(xiàn)大風雷電和強降雨天氣的現(xiàn)場照片

(圖片來源:江西臺都市現(xiàn)場)

Part.2

我國強對流天氣是個啥特征?

我國的強對流主要發(fā)生在4月至9月期間,尤其愛在東部地區(qū)的下午登場,通常與冷渦、梅雨鋒和登陸臺風有關。其中**短時強降水出現(xiàn)頻次最高,雷暴大風主要發(fā)生在北方及廣東省,冰雹發(fā)生在山區(qū)和高原的頻率更高,**龍卷風發(fā)生的概率極低,每年的頻率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

圖片

圖:中國各種類型強對流分布特征。(a)4-9月小時雨量>=20mm的短時強降水事件發(fā)生頻率(%);(b)2010-2014年歸一化后雷暴大風的空間分布(單位:單位時間內每個站點的事件數(shù));(c)1980—2015年年均冰雹頻率分布;(d)龍卷風的發(fā)生頻率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長期變化而言,1961—2013年近50年4—10月雷暴日數(shù)和閃電日數(shù)均有穩(wěn)定而顯著的減少趨勢,減少速率分別為-2.6d/10年和-6.5d/10年,華南地區(qū)的下降趨勢最為顯著,對流層低層相對濕度和0-6km垂直風切變在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qū)也顯著減少,對流有效勢能、水汽相對匱乏、垂直風切變減弱和大氣穩(wěn)定性增強可能是導致雷暴日數(shù)和閃電日數(shù)下降的原因。

圖片

1961-2013年暖季平均雷暴日數(shù)空間分布(a)、格網(wǎng)平均雷暴日數(shù)距平趨勢(b)和全國平均雷暴日數(shù)距平序列(c)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但是短時強降水,特別是小時極端降水頻率和強度呈顯著增加趨勢,**與1970-1999年對比,2000-2018年極端降水的變濕趨勢更頻繁,強度更大。華南和華東地區(qū)最為顯著(該結果隨著選取極端降水指數(shù)的不同略有差異)??偟膩碚f,強對流事件呈現(xiàn)增加趨勢。

圖片

圖:極端降水指數(shù)R95pw1hr(小時降水>第95個濕時百分位數(shù)的總降水量)在(a)中國七大流域站點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b)長期(1970—2018年)趨勢空間分布;(c)在1970-1999年(朱砂色)和2000-2018年(中青綠色)期間在所有站點的次日極端降水指數(shù)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Part.3

強對流:想要報準你有多難?

既然強對流這么可怕,我們能不能通過提前預報來規(guī)避風險呢?遺憾的是,強對流預報一直是全球預報業(yè)務的難點,對局地小尺度對流系統(tǒng)引起的強對流突發(fā)事件的預報能力仍然較低,其中雷暴大風和冰雹的預報能力遠不如短時強降水。在2023年5月27日世界氣象組織峰會上,三小時內降水臨近預報被列為未解決的重要科學難題之一。

圖片

2010-2018年國家氣象局的雷暴、短時強降水、陣風(即雷暴大風)和冰雹的12小時和24小時預報的年預報性能評分。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這是因為一方面,0—2h臨近預報間隔是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預報的關鍵時段。**目前主流天氣預報還是通過數(shù)值預報模式來完成,小強快的強對流天氣時間和空間尺度實在是太小了,使得縱觀全球的模式很難從一個較大的網(wǎng)格中抓住其細微的變化。正是由于對時空分辨率要求甚高,模式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另一方面,人們總是從認識的事件中尋找客觀規(guī)律,但強對流天氣事件較一般天氣過程而言出現(xiàn)頻次低很多,可供科學研究的個例太少,發(fā)生、發(fā)展機制還未明晰,無疑提高了揭開它突襲規(guī)律的門檻。

其實從2009年開始我國就有了強對流天氣預報業(yè)務。隨著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的部署,1998年以來風云系列氣象衛(wèi)星的發(fā)射,中國雷電探測網(wǎng)的建設,以及2000年以來大量自動氣象站的建成,強對流天氣研究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目前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發(fā)布提前量達43分鐘,但是離準確預報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因此,面對強對流興風作浪,請自動觸發(fā)閃避技能。

圖片

主要的天氣觀測手段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Part.4

未來的強對流天氣會更多嗎?

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氣象災害會在每年留下慘痛的一筆。據(jù)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資料庫統(tǒng)計,近30年(1991—2020年)氣象災害平均每年給中國帶來3039人死亡(含失蹤)和2584億元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強對流天氣這樣的“小概率高影響”事件未來將更容易出現(xiàn)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會更加頻繁、更加嚴重。

詳細來說,隨著氣候增暖,大氣持水能力增加,全球水循環(huán)將持續(xù)增強。在全球尺度上,表現(xiàn)為總降水量增加與降水極端性增強(IPCC)。

未來中國極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可能大于平均降水,且變率增強,這意味著全球增暖正在或將使氣候系統(tǒng)變得更多變和不均勻。平均而言,中國特別是東部極端降水將以全球變暖每1度增加6.52%(5.22%-8.57%)的速率加劇。同時,未來中國東部每小時極端降水將更加頻繁和強烈,中國中部和東南部的極端大風可能略有增加。2023年我們剛結束了“史上最熱的一年”,2024年開篇新的地球高溫紀錄又接連上演。目前有5個氣候臨界點已處于“危險區(qū)”,已經(jīng)或很快就會被突破,其余11個臨界點被歸于“有可能”被激活。而全球或區(qū)域氣候從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到另外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的關鍵門檻被踏破,帶來的影響我們將無法估量。

“破紀錄”正在成為“新常態(tài)”,是時候積極適應了——至少在下一次預報強對流可能發(fā)生時,上班前把窗戶都緊緊關上。

圖片

氣候臨界點全球分布圖,圖標代表這個臨界點在該升溫情景下很可能被激活

(圖片來源:McKay等,2022,《science》)

參考文獻:

1.Zhang, X. L., J. H. Sun, Y. G. Zheng, et al., 2020: Progress in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forecasting in China since the 1950s. J. Meteor. Res., 34(4), 699–719.

2.Li, Xin & Zhang, Ke & Bao, Hongjun & Zhang, Hengde. (2022). Climatology and changes in hourly precipitation extremes over China during 1970–2018.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39. 156297.

3.Xue, X., Ren, G., Xu, X., Sun, X., Yang, G., Zhang, P., & Zhang, S. (2021). The trends of warm-season thunderstorm and lightning days in China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6, e2021JD034950.

4.Zhang, W., Zhou, T., 2020. Increasing impacts from extreme precipitation on population over China with global warming. SCIENCE BULLETIN 65, 243–252.

5.Tang, J., Lu, Y., Wang, S., Guo, Z., Lu, Y., & Fang, J. (2023). Projection of hour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using the WRF model over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8, e2022JD036448.

6.Zhao, X., Huang, G., Lu, C., Li, Y., & Ren, J. (2024). Ensemble 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projections of wind-speed extremes for wind energy applications over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9, e2023JD038806.

7.世界氣象組織:《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

8.《光明日報》:災害性天氣監(jiān)測預警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半懶不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科普科普知識的搖籃!
太師級
面對強對流天氣,我們要提高警惕,了解預警信息,采取預防措施,以減少可能的損失。同時,科學家們也在持續(xù)研究和改進預報技術,以應對未來可能更加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
2024-06-14
新風科普????
學士級
今年強對流天氣的頻繁發(fā)生,是自然界給我們的警示,提醒我們更加關注和尊重環(huán)境。讓我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挑戰(zhàn),加強預警和應對措施,團結一心,共同提升我們的防災減災能力。這不僅是對抗自然災害的斗爭,更是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實踐,讓我們攜手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堅韌和可持續(xù)的未來。
2024-06-14
新風科普????
學士級
強對流天氣的頻繁來襲,是自然力量的展現(xiàn),提醒我們關注氣候變化的信號。這不僅是對人類適應能力的考驗,也是對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呼喚。讓我們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加強防范措施,共同應對極端天氣,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