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讀城 | 13朝古都洛陽的風雨城市軸線路

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
普及規(guī)劃學科知識,提升公眾規(guī)劃參與意識和水平。
收藏

洛陽古都

巍巍中華五千年,朝代幾多變遷。

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作為13個朝代的都城,見證了風雨飄揚的朝代更迭。

這13個朝代分別是: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

在有跡可循的夏都斟鄩、商都西亳、周都成周與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等著名都城遺址里,依稀還能看到往日洛陽的風華。

遍數歷史上的洛陽城市軸線

圖片來源:王永強《基于城市與自然融合的洛陽軸線體系研究》

第一軸線 斟鄩線 【夏】

姒太康

城址:夏都斟鄩城

現址:偃師市翟鎮(zhèn)鎮(zhèn)二里頭村

歷時時間:

公元前1750~公元前1450年

姒太康是夏朝的第二位皇帝,老爹是夏朝的建立者“啟”,爺爺則更厲害嘍,就是鼎鼎大名的“禹”。沒錯兒,就是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那位。

據《竹書紀年》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其位置在洛陽盆地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也就是今天偃師市境內的二里頭。1959 年發(fā)掘的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自太康到夏桀王的都城,東西約 2.4 公里長,南北約1.9 公里寬,總面積約 3.75 平方公里。

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規(guī)劃的都邑,這里也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中軸線規(guī)劃的大型宮室建筑群。

二里頭遺址是以宮城為中心,南北、東西道路明確的都城城市。此時的斟郇城軸線特征尚不明顯,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以南北向最長道路為軸線向兩端延伸

二里頭遺址平面圖

圖片來源:許宏等《二里頭遺址聚落形態(tài)的初步考察》


第二軸線 西亳線 【商】

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城址:商都西亳城

現址:偃師商城植物園

歷時時間: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1983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fā)現并發(fā)掘的商都西亳遺址,西南距二里頭遺址 6 公里。作為早商時代的一座都城,偃師商城有大小兩重城墻,“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礎上經過擴建而來的。

城址的中軸線是以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道為基礎的,該大道從北城門經宮殿區(qū)直至城南,在大道左右對稱分布著東西城門、宮殿建筑等。經緯向布置的城中道路也開創(chuàng)了古代規(guī)則式道路網之先河。

商都西毫城

圖片來源:王鐸《洛陽古代城市與園林》

第一和第二中軸線代表了洛陽的初建時期,也就是中國史啟始的夏商時代,自上古起,河洛地區(qū)就成為關中、華北、華中、華南四大地區(qū)進行各種交流的樞紐之地。各地區(qū)的精華在這里不斷得到聚集、融合、升華。

直至夏商時期,洛陽開始向重要城市起步,并作為中國最早的國都。


第三軸線 王城線 【周】

周武王姬發(fā)

城址:周王城

現址:西工區(qū)瞿家屯附近

歷時時間:

公元前1048~公元前221年

東周王城在我國歷史及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王城平面圖可以看出,王城的宮殿區(qū)位于城市南部,城市每邊各有三門,經緯道路各九條,宮城居中,其他建筑周邊排布,規(guī)整如一。前后左右,九經九緯,也就奠定了中軸線布局的必然性。

周王城圖

圖片來源:莊璟《元河南志》


第四軸線 漢魏線 【漢】

洛陽白馬寺

城址:漢魏洛陽城

現址:孟津縣平樂鎮(zhèn)金村附近

歷時時間:

公元前202~公元581年

東漢時期,洛陽稱為雒陽,是在原周代都城的位置上建設起來的,即現今白馬寺以東。

都城規(guī)劃既遵從了周代以來以宮城為中心,“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禮制原則,又突破此規(guī),將禮制建筑(明堂、辟雍、靈臺)設于南郊,宮外建設郭城,注重防衛(wèi)功能;道路布局縱橫成網,通達方便,寬闊平坦,而擺脫了“經涂九軌”的束縛。

東漢洛陽城示意圖

圖片來源:王鐸《北魏洛陽規(guī)劃及其城史地位》


第五軸線 隋唐線 【隋】

隋煬帝楊廣

城址:隋唐宋洛陽城

現址:邙山翠云峰(上清宮)——伊闕(龍門石窟)聯(lián)線,貫穿起重機廠、周公廟、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歷時時間:

公元581~公元1217年

洛陽史上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城市軸線。天堂、明堂、應天門、天津橋、天街、定鼎門等宏偉建筑依次排開!古洛陽至此如日中天,而后就緩緩下墜了……

隋唐洛陽城是洛陽建都史上的鼎盛時期,地處洛陽市城區(qū)及近郊,東距漢魏故城約 9公里,擁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空間布局。全城面積約 5300 公頃,東西平均長度為 7000 米,最寬處 7290 米,南北通長 7312 米,平面近于方形。

隋唐洛陽城平面圖

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建筑史》

隋唐洛陽城建設起源于隋朝時期,最初定名為東都洛陽,是隋煬帝任命我國古代著名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工程專家宇文愷負責建設的。從平面圖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城市地形地貌所限,宮城和皇城全部置于城市北區(qū)的整個西半部,隋唐洛陽城就會有一條明顯的偏于西部的城市南北中軸線。

北魏洛陽城內城平面圖

圖片來源:洛陽市委宣傳部


第六軸線 金元明清線 【金】

洛陽老城

城址:金元明清故城

現址:老城南北大街

歷時時間:

公元1217~公元1916年

整個城市呈正方形,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兩條城市主干道十字交叉貫穿全城,并連接東、西、南、北四門,將整個城市一分為四。

作為重要的商路,東西向道路屬于“洛陽—西安”一線的“兩京大道”,向西沿古“絲綢之路”可達青海、新疆,向東可到山東沿海。

而南北向的“晉楚孔道”是從山西經風陵渡等地跨過黃河來到洛陽,再由洛陽向南經汝州、魯山、南陽等地到達江淮地區(qū)。

南北向道路兩側建筑對稱布局,一定程度上扮演者城市軸線的功能。


第七軸線 西工線 【今】

洛陽西工兵營

城址:當代洛陽城

現址:西工金谷園路、體育場路

歷時時間:

公元1916年~公元2002年

公元1916年袁世凱在洛陽修西工兵營,5000年古城開始大規(guī)模近現代化建設,后吳佩孚于今金谷園村附近修飛機場,馮玉祥、蔣介石進一步推進營建。洛陽城市建設正式向明清故城以西,即周王城、隋唐故城宮城遺址區(qū)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洛陽又被推入歷史的風口浪尖,成為重工業(yè)基地。為保護地下歷代遺址文物,避開舊城建新城,于澗西地區(qū)修建了一拖等五座大型廠礦。即澗西城市規(guī)劃組團,20實際60年代后,隨著澗西、老城兩大地區(qū)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西工組團開始崛起,成為城市中心區(qū)域。金谷園路、體育場路成為三大地區(qū)的中心切線。即為洛陽第七城市軸線。

公元2002年,東周天子駕六車馬坑在這里發(fā)現。隨后周王城廣場的建設,為這條持續(xù)了86年的新軸線,打上了濃墨重彩的休止符。

1988 年編制的《洛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針對洛陽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提出強化三條城市軸線,即歷史軸線、景觀軸線、時代軸線。其中歷史軸線以東西向的中州路為主,景觀軸線與隋唐城軸線相一致,時代軸線主要以西工區(qū)體育場路和金谷園路為主,僅是目前時代軸線的洛河以北部分。

洛陽市第二期城市總體規(guī)劃

圖片來源:洛陽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局


第八軸線 洛南線 【今】

洛陽洛南新區(qū)

城址:當代洛陽城

現址:中原明珠塔、新博物館、新市政府、洛陽高鐵站聯(lián)線

歷時時間:

公元2004年——公元2020年

公元2002年,隨著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建設浪潮,洛陽洛南新區(qū)開始營建,最大程度地避開了隋唐南里坊區(qū)。這里擁有新世紀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各種元素,洛陽第八軸線是這些元素的薈萃之線,值得當代國人細細品味。

總體布局形態(tài)是以洛河為軸線,南北兩岸對應發(fā)展。以洛河兩岸帶狀區(qū)域為主體,以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及外圍環(huán)城高速為城市骨架,以周山綠地和隋唐城遺址保護區(qū)為城市綠心,共同組成多核結構的組團式布局形態(tài)。融合洛河、澗河、瀍河與城市建設用地的協(xié)調發(fā)展,為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在城市“南拓北跨”過程中吸取了洛北城市建設壓占大遺址的沉痛教訓,將隋唐城遺址和邙山古墓群作為永久性綠地,使城市發(fā)展空間和文物空間分離,為文物保護提供良好的先決性條件。

該軸線貫穿洛陽南北,北起邙山,沿金谷園路和王城廣場向南,穿越洛河和隋唐植物園進入洛南新區(qū),直指龍門山,是名副其實的城市中軸線。

洛陽市第三期城市總體規(guī)劃

圖片來源:洛陽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局


第九軸線 伊東線 【....】

洛陽萬安山

城址:未來洛陽城

現址:原偃師市李村鎮(zhèn)附近

歷時時間:

公元2010年~未來

公元2010年,洛陽新區(qū)拓展區(qū)——伊東新區(qū)規(guī)劃圖正式對外公布。洛陽城的新軸線,終于又一次向伊洛盆地的中心線逼近。偃南新區(qū)的建設,也更加使這條軸線變得名副其實。

四期總規(guī)以來洛陽城市軸線依然是歷史軸線、時代軸線和景觀軸線。伊濱新區(qū)規(guī)劃形成了區(qū)域中央軸帶景觀,由南至北依次為:萬安山山體、產業(yè)配套區(qū)商業(yè)街、科技研發(fā)區(qū)湖心高層建筑、中心商業(yè)街、商務中心超高層標志性建筑、牡丹花島公共建筑群和伊河,初步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區(qū)域軸線。

洛陽市第四期城市總體規(guī)劃

圖片來源:洛陽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局


本文參考:

王永強《基于城市與自然融合的洛陽軸線體系研究》

河南歷史《洛陽建城史上的九條中軸線》

評論
科普有我,張莊初中。
太師級
各地區(qū)的精華在這里不斷得到聚集、融合、升華。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