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EJM)發(fā)布了一項研究[1],揭示了微塑料與人類疾病死亡風險之間可能存在相關。研究通過對257名完成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進行了平均 34 個月的隨訪,在58.4%的患者切除的頸動脈斑塊內檢測到聚乙烯,其中的12.1%的患者斑塊內同時也被檢測出含有聚氯乙烯,這些塑料的顆粒直徑普遍在200納米以下。通過進一步分析統(tǒng)計,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與斑塊中未見微納塑料的患者相比,斑塊中有塑料碎片的患者,發(fā)生心臟病、中風或全因死亡的風險升高 3.53 倍。"
動脈斑塊硬化和心血管中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圖 | 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對微塑料潛在危害的了解有待加強。
一、微塑料,什么來路
微塑料,是指直徑不超過5毫米的塑料微粒。部分微塑料是日化產品的副產品,最常見是添加到磨砂膏、牙膏中充當研磨劑的塑料微珠,但僅占微塑料總量的不到2%。還有更大一部分微塑料則由塑料制品破碎、磨損產生[2]。如化纖衣物洗滌過程中脫落的微塑料纖維;合成橡膠輪胎磨損產生的微塑料顆粒;以及公共設施如路標、船舶等自身或涂料剝落的微塑料等。
圖 | intelligentliving、reddit、franswillemblok
微塑料來源廣泛,分布幾乎無處不在。它可能漂浮于空氣中被動物或人吸入體內,可能順著溪流匯入海洋,也可能隨著降雨到達雪山之巔。目前研究者不僅在人口密集區(qū)域的土壤、水域中發(fā)現(xiàn)大量微塑料,也在南北兩極、深海等人跡罕至的環(huán)境中也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存在。且在過去四十年中,海洋表層水中微塑料的濃度似乎顯著增加[3]。
一群來自美國布魯克林的小孩們通過模擬實驗和調研的方式揭露了微塑料的來源十分廣泛
圖 | 《瘋狂微塑料》
可能你最關心的是,微塑料是怎么進入人體的?
微塑料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三:通過食物攝入,隨著空氣吸入,以及伴隨產品、紡織品或灰塵中的微小顆粒接觸人體皮膚。
通過食物攝入
通過食物攝入被認為是人類接觸微塑料的主要途徑。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發(fā)表在《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揭示,基于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包含常見的食品如海鮮、糖、鹽、蜂蜜、酒精以及自來水和瓶裝水),一個人每年可能攝入7.4萬至12.1萬個微塑料顆粒[4]。此外,《環(huán)境科學》期刊中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表明,目前已在多種食品中例如貽貝、魚、食鹽以及糖中檢測出了微塑料[5]。
而印度尼西亞艾爾加大學在一篇發(fā)表于《環(huán)境科學》的研究綜述中強調,食品包裝也是微塑料的重要來源,這些包裝包括塑料包裝、一次性塑料容器、一次性紙杯、一次性茶包和聚丙烯(PP)奶瓶等[6]。有研究表示,僅通過瓶裝水達到建議攝入量的人每年可能會額外攝入 90000 顆微塑料,而僅飲用自來水的人則可能攝入 4000 顆微塑料[7] 。另一個研究則發(fā)現(xiàn),平均每升瓶裝水中含有約24萬個可檢測到的塑料微粒,比早期基于較大尺寸塑料微粒的計數(shù)高出10倍到100倍[8]。
隨空氣吸入
微塑料能夠通過多種來源釋放到空氣中,包括合成紡織品、材料磨損(例如汽車輪胎、建筑物)以及微塑料在表面的再懸浮。丹麥奧爾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發(fā)表的研究指出,一個人每小時可能會從自己的衣物、空氣中吸入16.2個塑料碎片,每周大約攝入3000個微塑料顆粒,這相當于每周吃掉了一張信用卡大小塑料[9]。此外,在人類肺活檢(包括癌癥活檢)中也檢測到了 微塑料纖維[10]。
隨產品、紡織品或灰塵中的顆粒接觸人體皮膚
盡管有人推測納米塑料(<100 nm)可以穿過人體皮膚屏障[11],但目前仍然缺乏足夠的研究證明皮膚與微塑料的接觸會對人類造成危害。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許多物品都會直接或間接地釋放微塑料。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估計,一副隱形眼鏡在佩戴一年期間會釋放出 90,698 個微塑料顆粒[12]。
人體主要可通過攝入、吸入和皮膚接觸三種途徑接觸微塑料
圖 | mdpi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提到的“攝入量”是估算值,不能和人體吸收量等同,畢竟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糞便中同樣含有微塑料[14](笑)。但既然已有多個研究在人體內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存在,我們毫無疑問會“吃”到部分微塑料。
二、大震撼,從頭到腳都有風險
其實更早以前,許多科學家就發(fā)現(xiàn)微塑料可能給人類帶來健康風險。
微塑料可能影響人體代謝活動
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微塑料會影響動物的代謝活動。例如,微塑料會減少海洋蠕蟲、螃蟹和蛤蜊的攝食活動[14];也會降低魚類消化酶活性,影響其消化能力并最終導致魚類的捕食性能下降[13]。
微塑料可能影響人體消化系統(tǒng)
微塑料進入人體胃腸道系統(tǒng)后, 會影響胃腸道蠕動,威脅人體的健康。同時,一些微塑料能夠被分解成納米塑料,而后與腸道微生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并跨越腸上皮細胞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腸道疾病的患者,由于炎癥感染造成的組織通透性增加還會使得對微塑料的轉運速率明顯增高[16]。
微塑料可能影響人體呼吸系統(tǒng)
當人們在受到微塑料暴露的環(huán)境中呼吸時,微小的塑料顆粒可能被吸入肺部。研究表明,這些微塑料進入人體后,會對人體呼吸系統(tǒng)帶來健康影響。而不同單體結構不同,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同。過多攝入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聚四氟乙烯(PTFE)被證明可能會出現(xiàn)呼吸道疾病、皮膚病的癥狀,或消化不良、頭痛頭暈、惡心等不良癥狀。此外,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微塑料代表物質可以在肺部持久存在[17]。
微塑料可能影響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
微塑料在人類血液中的發(fā)現(xiàn)也尤為關鍵,《國際環(huán)境》中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77%的健康志愿者血液中檢測到微塑料顆粒的存在。這些顆粒能夠順著血液流入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中,對人體構成潛在危害[18]。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成果除了直接在人體檢出微塑料外,其生物毒性或導致人類疾病的描述是基于動物實驗或科學推斷,暫時還沒有直接研究證明微塑料會導致疾病。翻譯一下就是,受限于研究年限還太短,以及需要遵研究倫理不能直接在人體上做實驗,目前科學家們只能合理推斷微塑料會造成疾病,但還沒找到實錘。
文章開頭的研究則貢獻了一個重要結論:基于實際的人類數(shù)據(jù),確定微塑料與人類疾病死亡風險存在相關性。雖然不能說微塑料和心腦血管疾病存在因果關系,但長期暴露在微塑料環(huán)境中的風險,需要被重視起來了!
三、找平衡,我們該怎么做?
話講到這里,即使安慰大家“沒有實錘”,也已經很焦慮了。出現(xiàn)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問題很難解決,塑料的問題就是如此。
人們的生活變得如此便利,塑料制品有很大的功勞,而且也和人類社會深度捆綁。即使我們愿意為了健康和環(huán)境舍棄便利,實際上也很難完全不使用塑料。
我們該怎么做?
1. 拒絕使用高風險塑料制品
盡量避免使用聚氯乙烯(PVC)和氧化降解塑料制品。
塑料和塑料也是有區(qū)別的,有相對安全穩(wěn)定的塑料制品,也有“毒塑料”,聚氯乙烯(PVC)就是這樣的存在。它的基礎單體是氯乙烯(vinyl chloride),它的毒性極強且不穩(wěn)定,因此需要大量的添加劑來穩(wěn)定它。但即便是在最后的安定形式,PVC仍不算非常穩(wěn)定,很容易釋出添加劑,而且?guī)缀鯚o法避免[19]。
另外,常被誤解為環(huán)保塑料之一的氧化降解塑料,它實際上是在不可降解塑料(如聚丙烯、聚丙烯)中加入催化劑,使塑料制品在光、熱以及氧氣的相互作用下更快地氧化和破碎。但它的產物是塑料碎片/微塑料、增塑劑、染色劑等添加劑。這除了會造成自然環(huán)境有污染外,也會進入到人體,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20][21][22]。
國際上一直有呼吁限制生產和使用聚氯乙烯(PVC)、氧化降解塑料的聲音[23-24],海南省[25]、臺灣省[26]、香港特別行政區(qū)[27]、韓國[28]冰島[29]等都對他們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2. 有限度地使用塑料制品,盡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除了拒絕危險塑料制品,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還可以謹慎選擇使用塑料制品,畢竟購買和使用就是我們重要的選票。
用更安全可重復使用的不銹鋼、玻璃、陶瓷、棉布制品等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尤其是直接接觸食物的容器。如果確實需要使用塑料容器,優(yōu)先選擇支持重復使用的聚丙烯(PP),優(yōu)質的硅膠制品也可以考慮。
在這里,可重復使用不等于反復使用一次性物品,不僅因為一次性塑料廢棄物正是造成當下塑料廢棄物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更因為一次性產品往往質量堪憂,微塑料和添加劑釋放更不受控。(戳這里詳情了解)。
3. 少吃微塑料,還可以這樣做
我們還可以直接在入口環(huán)節(jié)加把勁,做好以下幾點,為微塑料進入我們的身體繼續(xù)制造困難。
在家庭中,盡量采用過濾或燒開水的方式準備飲用水,硬水煮沸后其中80%的尺寸在 0.1 至 150 微米之間的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微塑料顆粒能夠以沉淀物的形式沉降,進一步過濾可以減少對它們的攝入。即使在軟水中,把水燒開,也仍有約25%的微塑料顆??梢缘玫匠恋韀30]。
不要在碗里套塑料袋盛燙食,同時避免在微波爐中使用塑料容器加熱食物。有研究證明,與冷藏或室溫儲存等使用場景相比,微波加熱導致食品中微塑料和納米塑料的釋放量最高[31]。
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經層層包裝,受微塑料污染的風險更高。罐裝食品內部一般都涂有含雙酚A的環(huán)氧樹脂涂層,可能會滲入食物中[32]。
少吃海產品內臟、貽貝類和海鹽。塑料在海洋垃圾中占比高達85%,當塑料在海洋環(huán)境中分解時,它們會將微塑料、有毒化學物質等泄漏到水域和沉積物中,最終轉移到海洋食物鏈中[33]。
通過以上措施,我們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自己暴露在有害塑料環(huán)境中,減少自身微塑料的攝入量。但如想再環(huán)保一些,安心一點,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如處于消費上游的塑料生產企業(yè),從源頭停止有害塑料的生產和使用;日化產品、食品企業(yè)等選擇安全的可重用包裝替代一次性塑料包裝;與塑料污染治理有關的部門的科學立法、嚴格監(jiān)督。作為消費者,在主動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外,也可以積極向企業(yè)或政府反饋需求,推動全社會嘗試可重復使用的消費模式,減少微塑料的暴露風險。
參考資料
[1] Marfella, R., Prattichizzo, F., Sardu, C., Fulgenzi, G., Graciotti, L., Spadoni, T., ... & Paolisso, G. (2024).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0(10), 900-910.
[2] 鞠茂偉,黨超,張微微,王瑩,王菊英.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J].世界環(huán)境,2020,183(2):24-27.
[3] UNEP.Microplastics[R].2019:4.brochure-microplastics.pdf (unep.org).
[4] Ziani, Khaled, et al. "Microplastics: a real global threat for environment and food safety: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Nutrients 15.3 (2023): 617.
[5]Prata, Joana Correia, et al.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An overview on possible human health effect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02 (2020): 134455.
[6] Lehel, József, and Sadhbh Murphy. "Microplastics in the food chain: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Volume 259 (2021): 1-49.
[7] Cox, Kieran D., et al. "Human consumption of microplas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3.12 (2019): 7068-7074.
[8] Qian, Naixin,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1.3 (2024): e2300582121.
[9] Vianello, Alvise, et al. "Simulating human exposure to indoor airborne microplastics using a Breathing Thermal Manikin." Scientific reports 9.1 (2019): 8670.
[10] Pauly, John L., et al. "Inhaled cellulosic and plastic fibers found in human lung tissue."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cosponsor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reventive Oncology 7.5 (1998): 419-428.
[11] Revel, Messika, Amélie Chatel, and Catherine Mouneyrac. "Micro (nano) plastics: a threat to human health?."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1 (2018): 17-23.
[12] Liu, Yuxuan, et al. "High-content screening discovers microplastics released by contact lenses under sunligh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7.23 (2023): 8506-8513.
[13]ROBBIE GONZALEZ.人類糞便首次檢出9種塑料顆粒,白色污染終于侵入你的身體?[OL].https://mp.weixin.qq.com/s/XTJ1zq74jxjReCFQzmfB_A,2018-10-26.
[14] Xu, X. Y., et al. "Microplastic ingestion reduces energy intake in the clam Atactodea striat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24.2 (2017): 798-802.
[15] Wen, B., Zhang, N., Jin, S.-R., Chen, Z.-Z., Gao, J.-Z., Liu, Y., Liu, H.-P., Xu, Z., 2018. Microplastics have a more profound impact than elevated temperatures on the predatory performance, digestion and energy metabolism of an Amazonian cichlid. Aquat. Toxicol. 195, 67–76.
[16] 蘇亞平,李瑞玲,李博,等.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效應的研究進展[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3,42(03):157-162.
[17] 張思夢,查金,孟偉,等.環(huán)境中的微塑料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中國塑料,2019,33(04):81-88.
[18] Leslie, Heather A.,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63 (2022): 107199.
[19] Jay Sinha, Chantal Plamondon.戒除塑膠的健康生活指南:不用塑膠,其實是為了健康?關於環(huán)保,我不能做好回收工作就好嗎?解答你的無塑難題![M].光現(xiàn)出版,2019-08-14.
[20] 楊杰,李連禎,周倩,李瑞杰,涂晨,駱永明.土壤環(huán)境中微塑料污染:來源、過程及風險[J].土壤學報,2021,58(02):281-298.
[21] Prata J C. Airborne microplastics:Consequences to human health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8,234:115—126.
[22] Eunomia. (2016). 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Oxo-degradable” Plastic on the Environment.
[23] PHYS. US begins review that could eventually lead to PVC ban. Availiable at: https://phys.org/news/2023-12-pvc.html
[24] HEAL. Inforgraphic: The EU must ban PCA! Availiable: https://www.env-health.org/infographic-the-eu-must-ban-pvc/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海南省印發(fā)《《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補充實施方案》、《海南經濟特區(qū)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guī)定》[Z].2020-09-15.
[26] 環(huán)保署新聞發(fā)布.環(huán)保署112年7月1日起禁止製造輸入販賣含PVC食品包裝[OL].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197a6f06-c436-4720-82b3-a58c6e849a69,2022-4-29.
[27]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立法會.《2023 年產品環(huán)保責任 ( 修訂 ) 例》 .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ord/2023ord027-c.pdf.2023-10-26.
[28] Pearly Neo.No colour, no PVC: South Korea bans hard-to-recycle plastic materials for F&B packaging[OL].https://www.foodnavigator-asia.com/Article/2020/01/31/No-colour-no-PVC-South-Korea-bans-hard-to-recycle-plastic-materials-for-F-B-packaging,31-01-2020.
[29] Jelena ?iri?.Iceland Bans Single-Use Plastics Starting in 2021[OL].https://www.icelandreview.com/society/iceland-bans-single-use-plastics-starting-in-2021/2020-07-06.
[30] Yu Z, Wang J J, Liu L Y, et al. 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24.
[31] Environ. Sci. Technol. 2023, 57, 26, 9782–9792 Publication Date:June 21, 2023.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01942.
[32]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Biophenol A (BPA). https://www.niehs.nih.gov/health/topics/agents/sya-bpa
[33] UNEP.From Pollution to Solution:A Global Assessment of Marine Litter and Plastic Pollution[R].2021.
-End-
編輯:擺脫塑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