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老的問題被稱為“奧伯斯佯謬”。圖片來源:Graham Holtshausen on Unsplash
宇宙滿載星辰,天空卻為何仍是黑暗?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許久,它也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奧伯斯佯謬(Olbers' paradox)。
據(jù)天文學家估計,在可觀測的宇宙中大約存在2000萬億億(2×10^23)顆恒星,其中許多恒星和我們的太陽一樣明亮,甚至更亮。那么,為什么太空中并沒有滿是耀眼的恒星光呢?
你可能會猜,這是因為宇宙中的許多恒星都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當然,一顆恒星離地球越遠,它看起來就越不明亮,距離遠上10倍的恒星看起來要暗淡100倍。但事實證明,這并不是答案的全部。
想象一個氣泡
假設宇宙已經(jīng)非常古老,即使是最遠的恒星發(fā)出的光也有足夠的時間到達地球,在這種假想情況下,宇宙中的所有恒星都不會移動。
在腦海里想象出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大氣泡,如果這個氣泡的直徑約為10光年,那么它將包含十幾顆恒星。當然,在幾光年遠的地方,從地球上看,其中許多恒星都會顯得非常暗淡。
如果繼續(xù)將這個氣泡的直徑放大到1000光年,再放大到100萬光年,然后再放大到10億光年,那么氣泡中最遠的恒星看起來會更加暗淡。但是,在這個越來越大的氣泡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恒星,它們都在發(fā)光,盡管最遠的恒星看起來越來越暗,但它們的數(shù)量也會更多,整個夜空看起來應該會非常明亮。
繞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起點,但實際上我們離答案更近了一些。
年齡問題
在這個氣泡假想中,我們假設了恒星不會移動,并且宇宙非常古老。但是,宇宙只有大約130億年的歷史。
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拍攝的名為WHL0137-08的巨大星系團,其中包含了宇宙最初十億年中已知放大倍數(shù)最大的星系黎明之?。⊿unrise Arc),以及在該星系中探測到的最遙遠的恒星“埃蘭迪爾”(Earendel)。埃蘭迪爾的光經(jīng)歷了129億年才抵達地球,這意味著它在宇宙形成最初的10億年內(nèi)就發(fā)出了光芒。圖片來源:NASA, ESA, CSA, D. Coe (STScI/AURA for ES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 Welch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圖像處理:Z. Levay
盡管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但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時間還很短,短到距離我們130億光年以上的恒星發(fā)出的光還沒有真正到達地球。因此,地球周圍包含我們能看到的所有恒星的實際氣泡,只延伸到距離地球大約130億光年的地方。
氣泡中的恒星數(shù)量并不足以填滿每一條視線。當然,如果你向天空的某些方向看去,就能看到星星;而如果觀察天空的其他一些部分,就看不到任何星星。這是因為,在那些黑暗的地方,可能會出現(xiàn)在你視線上的恒星距離你太遙遠了,它們的光線還沒有到達地球。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越來越遠的恒星發(fā)出的光將有足夠的時間抵達我們這里。
多普勒頻移
你可能又會問,夜空是否會在最終完全亮起來呢?但這又回到了一開始我們假設的另一件事:所有的恒星都沒有移動。但實際上宇宙在不斷膨脹,最遙遠的星系幾乎在以光速遠離地球。
由于星系移動的速度非???,恒星發(fā)出的光變成了人眼無法看到的顏色,這種效應被稱為多普勒頻移(Doppler shift)。因此,即使這些光有足夠的時間抵達你身邊,你的眼睛仍然無法看到來自最遙遠恒星的光,夜空也不會被完全照亮。
多普勒頻移,又稱紅移(redshift),是指從遠離觀察者的物體發(fā)出的光更偏向光譜的紅端,即波長變長、頻率降低。
如果等待的時間更長,恒星最終會全部燃盡,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只能維持大約100億年。天文學家假設,在遙遠的未來,也就是1000萬億年之后,宇宙將陷入黑暗,只有白矮星和黑洞等恒星殘骸棲息其中。
NASA愛好者
盡管我們的夜空并沒有完全布滿星星,但我們生活在宇宙生命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我們有幸欣賞到絢爛而紛繁的夜空,光明和黑暗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