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一位叫王懿榮的清朝官員偶然發(fā)現(xiàn):被人們當作中藥材的“龍骨”上居然刻有卜辭,當即斥資收購了大量散落在各地的這種“龍骨”。若干年后,國際上把1899年視為研究刻有這種卜辭的古文字的發(fā)端,這種古文字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甲骨文。′王懿榮被尊為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第一人!
王懿榮
緊隨著王懿榮的甲骨文研究之路的是清末的劉鶚。王懿榮去世后,他收購了王留下的大量甲骨文“龍骨”,從中擇取一千多種編撰了《鐵云藏龜》一書。這是最早著錄甲骨文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后來又有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大家投入研究,使之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
劉鶚
研究認為,甲骨文是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文字,是距今約3400年的商代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陽西北五里的小屯,被學界稱為“殷墟”。
2016年國家郵政發(fā)行的《殷墟》郵票第1枚就是“甲骨文”,系一塊殘斷的牛肩胛骨的下部,正反面皆刻滿卜辭,字口涂朱,殘存180余字,內(nèi)容是關于商王武丁占卜本旬之內(nèi)是否有災禍的記錄,是研究商代地理、方國與軍事制度的依據(jù),是能補上史記之缺失的史料,堪稱“甲骨之王”。
甲骨文
2021年10月,為紀念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國家郵政發(fā)行了一枚紀念郵票,上面別出心裁地把25個甲骨文文字用特殊工藝印在主圖的空白處,以6個矩陣排列,讓人愛不釋手,也使甲骨文這種古老的文字用郵票的方式得以傳播。
郵票圖
熒光燈下的甲骨文文字
文字對照表
甲骨文的文字內(nèi)容分為記事類刻辭與占卜類卜辭兩種,分別是對歷史與占卜的記載。
現(xiàn)在已統(tǒng)計出來的甲骨文,大概有四千多字,而能夠釋讀、知其音、義的,也不過一千一百多字。
都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有了文字,才是文明開啟的時代。最早的漢字雛形肯定早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自源文字。
自源文字是從本土文明發(fā)展中獨立產(chǎn)生的文字,世界上有五種古老的自源文字,其中就有最為古老的中國漢字和埃及的圣書字。
埃及的圣書字出現(xiàn)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的第一王朝時期,有三種字體:碑銘體、僧侶體、大眾體。碑銘體起初雅俗通用,后因雕刻于金字塔和神廟石壁上,或者是石器、陶器上,成為一種正體,也是三種字體的總稱。這種字體符號外形像圖畫,但并無象形表意的功能。僧侶體是實用的草體,主要用于宗教寫經(jīng)。大眾體又稱書信體或土俗體,是僧侶體的簡體形式。
在漫長的歲月里,埃及的圣書字所表達的含義一直不能完全為人知曉。一直到拿破侖遠征埃及,這種古老的文字才全部被法國學者商博良破譯。
商博良是一個語言天才,熟練掌握了多種古代語言,對古埃及歷史和文化尤其著迷,立志破解圣書體象形文字。
1822年,他發(fā)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836年,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象形文字語法》出版,1841年《象形文字字典》出版。
商博良的論文手稿
以下就是埃及與法國分別為紀念商博良的歷史功績而發(fā)行的郵票。埃及郵票上的“羅塞爾石碑”正是商博良破譯圣書字的突破口。
埃及郵票
法國極限片
古文字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曙光,引導著人類走向光明。相較于埃及的圣書字,中國的甲骨文顯得更為深奧,至今仍有大量文字未能破譯,期待后繼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