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李昕升:《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出版

南瓜博士
農(nóng)業(yè)史、植物史、食物史、飲食文化
收藏

★這是一本深入研究糧食起源,糧食文化的誠意之作。講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全世界的重要作物大概有600種,其中至少一半都是起源于中國,本書糾正了許多人對糧食傳播與起源的誤區(qū)。

★本書內(nèi)容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是一本適合全民閱讀的植物類科普書籍。

★在當今社會下我們應當用世界史、全球史的眼光看一切問題。本書縱觀全球歷史。將人類的發(fā)展與植物的發(fā)展相結合。向更多的人普及“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本書配有風格清新的插畫,增加讀者閱讀的樂趣。

內(nèi)容提要
食物是人類獲取外界能量,在流動環(huán)境中塑造生理特征的物質承載,也是刻畫心理特點的精神外延。食物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是人類歷史中十分重要卻又不起眼的一部分,雖然看上去不如王侯將相的故事那樣璀璨奪目,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包括這些作物的傳播史、技術史、文化史,輻射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與生活面向,探索了作物與人的復雜互動關系,了解這些經(jīng)歷,就是了解一部講述人類與自然的史詩。同時,本書也糾正了許多陳陳相因的誤區(qū)。本書還將回答:真正的作物種質資源交流與發(fā)展,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與動因?演進路線是什么樣的?外來作物的傳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技術、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是如何與本土融合發(fā)展的?能為未來全球發(fā)展,消除饑餓、貧困,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哪些參考?

作者簡介

李昕升,男,1986年生人。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現(xiàn)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中國南瓜史》《明清以來美洲糧食作物經(jīng)濟地理研究》等六部專著,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兼任中國科技史學會農(nóng)學史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農(nóng)學會自然教育分會理事等。B站UP主“李昕升講食物史”。

目錄

12訪談:世界餐桌上,少不了中國故事

21總論篇

22蔬菜從哪兒來

27糧食安全話古今

31中國超穩(wěn)定飲食結構

37本土作物篇

38為何中國作物起源在近代頻遭質疑?

45稻,不止米飯那么簡單

50中國園藝植物傳播對世界的影響

65中國茶葉簡史

72稻田養(yǎng)魚

78小米“大事記”

82絲綢之路上的蠶絲

88茶葉旅行

94大豆的全球旅行記

98中國的“薯”

106油菜栽培史

110荔枝品種命名

118清代農(nóng)書《救荒月令》所見蔬菜品種變遷

125外來作物篇

126海外作物的引進

133究竟何人傳入番薯?

147為什么歐洲人選擇了土豆放棄了番薯?

153棉花的傳播

157美洲作物的中國故事

169美洲作物導致清代人口爆炸?

184玉米的稱霸之路

194玉米和農(nóng)民起義發(fā)生率有關系嗎?

204花生小史

210川菜一直是辣的嗎?

214從西邊傳來的西瓜

218南瓜的故事

223 古人怎么吃南瓜

231中國的“南瓜節(jié)”

235何為“北瓜”?

241土豆來自何方

245小瓜子里的大學問

254向日葵的角色轉變

259“胡麻”非亞麻

271參考文獻

推薦語食物并非只用來裹腹,也可從起源、傳播、分類、鑒賞等角度加以談論、探究;只管吃,吃得再貴再奇特也算不上正經(jīng)的飲食文化。李昕升是農(nóng)史研究專家,他撰寫的《食日談》是在自己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多種資料寫成的,他為公眾奉獻的是靠譜的植物、食物知識。中國古人馴化了大量作物,為全人類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從世界各地引進了適合中國這片土地生長的各種作物,本書在講述其中有趣的故事時也不斷提醒讀者避免采取大國沙文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盲目愛國主義等心態(tài),這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 劉華杰

這本書正是我喜歡的科普風格,功力深厚,表述清晰,語言得體,而且澄清了不少人們曾經(jīng)的誤解。

科普作家 袁碩 (河森堡)

一蔬一果、一粥一飯,每一種看似平常的食物背后都有不一般的身世經(jīng)歷,從餐桌看歷史、從飯碗看文明,品世界餐桌上的中國故事。

科普作家 史軍

本書洋洋灑灑二十余萬字,介紹了數(shù)十種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的前世今生,是學者科普人的佳作。

微博生物博主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