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鹽,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并食用的礦物

俠客地理
原創(chuàng)
尋找自然美景,探秘山水奇觀,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收藏

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歷代以來,鹽都是作為國家戰(zhàn)略物質被最高統(tǒng)治者嚴格控制,甚至到了供需過剩的當代,鹽仍然實行國家專賣。

在維系人類生存的諸多物質中,我們對鹽是有崇拜和畏懼心態(tài)的,近幾年來屢次發(fā)生的全國性搶鹽事件便是證明,我們似乎很擔心失去它,或者得不到它。

不僅如此,形鹽還是歷代國家禮儀的象征,是國家祭祀的重要用品,這樣的習俗一直沿襲到清代。

其實,中國是一個不太缺鹽的國度。東部有海鹽、中部有井鹽、西部有湖鹽,因鹽而興的城鎮(zhèn)貫穿東西南北,如江蘇的鹽城、四川的自貢、山西的運城、西藏的鹽井、新疆的鹽湖等。據(jù)說僅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池,便足夠我國十三億人口食用四千多年。

01早期人類是如何獲取鹽的?

鹽是存在于大自然的一種礦物質,“天生曰鹵,人生曰鹽”。人類并不創(chuàng)造鹽,而只是發(fā)現(xiàn)和利用它。人類從何時開始發(fā)現(xiàn)并食用這種“有益健康的結晶體”的呢?據(jù)研究表明,早期的人類,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狩獵生活,其生命所需的鹽分,都是從動物體內攝取。那么與人類細胞組織沒有太大差異的動物又是如何獲取鹽分的呢?

有研究者在北美洲的一張古老交通圖上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張交通的道路形跡古怪,明顯是由自然而然的羊腸小道擴展形成,這些道路都不約而同地經過一些含鹽的巖層或者含有鹵水的水泉,于是他們猜想這些道路更早時,是動物獲取鹽分的路線。

這是大自然賦予動物的本能,他們總是能在自然界中尋找到它們所需要的東西。人類走出森林,以谷物為食后,生理所需的鹽分便無法全部從動物體內攝取,因此也加入了找鹽的行列。而早期人類尋找鹽的最初方式便是跟隨動物的腳印,那些不斷重復的腳印往往通往鹽礦。

▲自貢鹽場一直流傳著牧羊女循羊道而發(fā)現(xiàn)鹽泉的故事。圖片/源自網(wǎng)絡

02焚木取鹽

比起人類來,野生動物與大自然的關系更為密切。但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便是從來不會甘心于被自然左右。當添食不能滿足需要時,他們想到了自己生產鹽。

生活在熱帶雨林的瑪雅人,很早就掌握了從植物中提取鹽。他們將特定種類的棕櫚葉和綠草加焚燒,將灰燼浸泡在水中,蒸發(fā)成鹽。在《晉書·東夷傳》中也有記古代東北肅慎氏無鹽,“燒木作灰,取汁而食之” 的記載。

即便是到了明代,居住在廣西少數(shù)民族無鹽可食時,還會像瑪雅人一樣“焚木取鹽”,《粵西詩載》中便有“山深路遠不通鹽,蕉葉燒灰把菜腌”的詩句。這種獨特的取鹽方式,甚至還影響到了池鹽的開采。《華陽國志》中記載“越雋笮夷有鹽池,積薪以池水灌而后焚之成食”,這恐怕是最古老的鹵鹽提取工藝。

▲相傳瑪雅人最早從植物中提取鹽。圖片/源自網(wǎng)絡

03煮海為鹽

生活與海邊的先民要比深居內陸好許多,因為大海中有取之不竭的鹽。

《說文解字》中便有“古者夙沙初鬻海鹽”的記載。相傳夙沙生活于神農氏時代,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部落,在古籍中有不同記載。海鹽是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鹽類。

煮海為鹽,其實并非真的煮煎海水而鹽,因為海水中的鹽濃度較低,要使之飽和結晶需要耗費大量燃料,并不經濟。古人采用先制鹵,再煮鹽的方法獲取食鹽。他們將易于吸鹵的細沙鋪于地面,澆以海水,籍以太陽將水分蒸了,使鹵質濃縮于內。然后,再將吸滿鹵質的砂置于坑中,以海水澆灌,成為濃鹵。最后方把鹵水置于鍋中,火煮成鹽。在沿海鹽場,皆以夙沙為海鹽的發(fā)明者和創(chuàng)始人。

▲學者馮雁軍在其《鹽瀆》一書中介紹“夙沙煮海”。圖片/源自網(wǎng)絡

04煮水取鹽

從鹽堿地中取土煮鹽,也是古代獲取食鹽的常用方式。

《后漢書·西南夷傳》中記載,汶山(今四川阿壩州茂縣、汶川縣一帶)“地有咸土,煮以為鹽,麝羊牛馬食之皆肥”。而巖鹽的利有在《水經注》中早有記載“朐忍縣(今重慶云陽縣)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煮之,水竭成鹽?!边@是巖鹽開采最可靠的記錄。

▲古人煮水為鹽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05鑿井取鹵

井鹽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最初源于對鹽泉的認識。在許多井鹽產地,多流傳“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牧羊女發(fā)現(xiàn)鹽泉”等故事。如四川的鹽源井鹽,便相傳為牧羊女為發(fā)現(xiàn),并把這個牧羊女奉為“鹽神”,尊稱為“開山姥姥”。而自貢鹽場,則相傳為一個叫梅澤的獵人,逐白鹿以得鹽泉。梅澤后來被奉為“井神”。

四川是井鹽最早出現(xiàn)的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時,便開始了鹽鹵的勘察,并鑿井取鹵煮鹽。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周滅后,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于是盛有養(yǎng)生之饒焉”。因此,廣都鹽井被認為是我國第一口鹽井。

▲古籍中的開井與煮鹽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06咬文嚼“鹽”

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我國文字源于早期圖畫形式演變而來的象形文字,字形本身便包含著古人對天地事物的理解。

據(jù)說最初造“鹽” 字是倉頡,它起始于黃帝時代,至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倉頡結合宿沙氏煮鹽經過及身為炎帝之臣等多重含義,就造出了“鹽”字。古字鹽字由“臣”、“人”、“鹵”、“皿”四個部分組成?!俺肌贝硭奚呈献鳛檠椎鄣拇蟪嫉纳矸荩弧叭恕?、“鹵”代表鹽是由人煮鹵而成?!懊蟆眲t說明煮鹽所使用的器具。由四個字組合起來的“鹽”字,倘若換成今天的語言,則可表述為“由國家組織,人們利用工具煮鹵成鹽”。造字過程,便已將鹽的前因后果及專營特點表達得無可挑剔,古代制鹽的場境也幾乎呼之欲出。中國古代文字包含的強大信息與特點魅力,在這個“鹽”字上便已淋漓盡致。

▲中國古文字中的鹽及西文中的鹽字。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關于鹽的最早解釋,出現(xiàn)于許慎的《說文》中,“鹽,咸也,從鹵咸聲。”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釋為:“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币馑际钦f:鹽就是鹵,自然形成的稱為“鹵”,經過人力加工的就稱為“鹽”。

現(xiàn)代各種辭書,對鹽之注釋,《辭源》為:“食品中咸味之原料?!薄掇o海》與《中文大辭典》均釋為:“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按鹽色灰白,味咸,因常供食用,故亦特稱食鹽?!?/p>

而英國人李約瑟則對 “鹵”字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中認為“鹵”字是鹽池曬鹽的“鳥瞰圖”。

▲海南東方市四更鹽田。攝影/楊建

評論
中國科普N
太師級
形鹽還是歷代國家禮儀的象征,是國家祭祀的重要用品,這樣的習俗一直沿襲到清代。
2023-04-04
坦 蕩 蕩
少師級
這是大自然賦予動物的本能,他們總是能在自然界中尋找到它們所需要的東西。人類走出森林,以谷物為食后,生理所需的鹽分便無法全部從動物體內攝取,因此也加入了找鹽的行列。
2023-04-04
演繹無限精彩!
大學士級
鹽,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近乎神圣的地位。自古以來,誰控制了鹽,誰就擁有了財富。人類文明的發(fā)達與鹽的多少密切相關,人類的歷史與鹽的歷史水乳交融。
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