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福建胡頹子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福建胡頹子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常綠直立灌木,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曠地區(qū)。分布于中國臺灣、福建、廣東。海岸與海島特有樹種,喜光稍耐陰、耐水濕、耐瘠。極適合濱海地區(qū)庭院美化,也可作綠籬。

形態(tài)特征福建胡頹子為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具刺,刺粗壯,長10-40毫米或更長,基部著生花和葉;當(dāng)年生枝密被褐色或銹色鱗片,一年生枝灰色或灰黃色,多年生枝鱗片脫落,黑色。葉近革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5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圓形,稀鈍圓形,向基部漸窄狹,急尖或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后脫落或部分脫落,微具光澤,干燥后褐黃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深褐色鱗片,側(cè)脈4-5對,兩面略明顯;葉柄褐色,長4-7毫米。

花淡白色,被鱗片,數(shù)花簇生于葉腋極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梗長3-4毫米;萼筒短,杯狀,長約2毫米,在裂片下面略收縮,子房上先膨大后收縮,裂片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更長,達3毫米,頂端鈍形,內(nèi)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卵形,長約1毫米;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藥矩圓形,長1.5毫米,達裂片的1/2以上;花柱直立,無毛。果實卵圓形,長5-8毫米,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萼筒常宿存;果梗在花后不伸長?;ㄆ?1-12月,果期次年2-3月。

生長環(huán)境福建胡頹子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曠地區(qū)。

生長習(xí)性陽性植物,日照70%-100%。福建胡頹子、胡頹子性喜溫暖耐高溫,生長適宜溫度18-30℃。洋胡頹子生長適宜溫度15-25℃,夏季需涼爽通風(fēng)1。

分布與采集分布于福建、臺灣。根、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2。

生境與耐鹽能力海岸與海島特有樹種,在基巖海岸的浪花飛濺區(qū)、海岸木麻黃林沙地、魚塘堤岸及海岸迎風(fēng)面山坡常見其蹤跡。在福建平潭島,福建胡頹子生長于受強海風(fēng)吹襲的迎風(fēng)面山坡,與之共生的植物有龍舌蘭、苦郎樹等3。

特點與用途喜光稍耐陰、耐水濕、耐瘠,對土壤要求不嚴,有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樹形娟秀,葉色南雅,耐修剪,極適合濱海地區(qū)庭院美化,也可作綠籬3。

栽培技術(shù)育苗可用播種、壓條、扦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

種子育苗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實成熟時采下,加工果實時取出種子后立即播種,胡頹子休眠期短,發(fā)芽對溫度要求不高,對濕度要求高,接種后,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濕潤,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將幼苗帶土定植。

扦插繁殖可用綠枝、硬枝和根段進行扦插育苗。插條剪成長15cm,每個插條留芽3-4個, 用3000ppm吲哚丁酸浸漬5秒后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2個芽進行催根,經(jīng)常淋水保濕,10-20天后檢查,根部長出白色愈傷組織時便可進行扦插。株距9cm,行距24cm,斜插于苗床上,保持濕潤;;綠枝扦插宜在秋季進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扦插一個月后可長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糞水。

造林胡頹子對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強,屬灌木類,樹冠小,適宜密植,每公頃6000~7500株,定植前挖直徑及深為60-80cm的定植坑,以農(nóng)家肥為底肥,栽苗后澆透水。

撫育管理栽植當(dāng)年要適時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進幼苗生長,以后每年中耕除草1-2次,成林后每年秋季剪去過密枝條,,可按叢枝樹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蘗條,保持通風(fēng)透光,3年后進入結(jié)果期。

相似物種福建胡頹子的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花較小,裂片與萼筒等長或更長,容易認識。其果實與牛奶子E. umbellata Thunb. 相似,但本種為常綠灌木:葉片革質(zhì),頂端通常圓形;萼筒短,杯狀,長2毫米而不同。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