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福建側褶蛙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簡介

福建側褶蛙(Pelophylax fukienensis Pope 1929 )屬于金線蛙三大物種之一。在形態(tài)特征上與金線側褶蛙(Pelophylax plancyi Lataste 1880 )、湖北側褶蛙(Pelop勺lax hubeiensis Fei and Ye 1982 )極其相似。在傳統(tǒng)分類上存在較大分歧,其分布分布范圍還無明確的劃分界定,有效性也值得考證。

蝌蚪全長38毫米,頭體長14毫米左右;背面綠棕色雜有黑色圓斑,尾部有藍紫色網狀斑;唇齒式為Ⅰ/Ⅱ:1—1;下唇乳突1排。多棲息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池塘里、水庫邊,尤以荷花池、長有水生植物的池塘里較多。常蹲在荷葉上或伏于水草間,有時僅露出頭部,受驚后潛入水底。1

形態(tài)特征雄蛙體長40~55 mm,雌蛙體長51~75 mm。頭長略大于頭寬; 吻端鈍圓,略突出于下唇,吻棱不顯; 鼓膜與眼徑幾乎等大,緊接眼后; 犁骨齒兩小團。皮膚光滑,僅體背后部有小疣粒; 背側褶較窄,約為體長的0.5%,兩者幾乎近于平行; 腹面光滑,股后及肛部附近有扁平疣。前肢較短,指、趾端鈍尖; 后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jié)達眼,左右跟部重疊或相遇,脛長約為體長之半; 外跗褶清晰,內跗褶略顯,趾間幾乎滿蹼。背部綠色或綠棕色,背側褶黃棕色; 從吻至肛有一 條淺綠色脊線,四肢背面有棕黑色橫紋; 股后方有一條黃色縱紋,其下方有一條黑色縱紋,其上方為深淺色網狀斑; 腹面淺黃色,咽、胸部及胯部金黃色,有的有灰色斑。雄蛙第一指有深灰色婚墊,其上密布細小顆粒; 具一對咽側內聲囊; 有雄性線。卵徑1.4 mm左右,動物極棕黑色,植物極淡黃色。第31期蝌蚪,頭體長16 mm,尾長27 mm左右; 背部綠棕色雜有深灰色細點,尾部有褐色網狀斑; 多具一條淺綠色脊線,尾鰭中段甚高,尾末段細尖; 唇齒式為Ⅰ/1+1:Ⅱ; 口角及下唇具乳突一排,口角副突少或無。2

生物學特征該蛙生活于海拔1 200 m以下的水庫和池塘里,尤以荷花池和長有水生植物的池塘里較多。成蛙經常蹲在荷葉上或潛伏于水草間,捕食昆蟲、蜘蛛、蚯蚓、小螃蟹、錐實螺等。繁殖季節(jié)在4~6月,卵群成小片狀,有卵十余粒至數(shù)十粒,黏附于水草上,一只雌蛙共產卵1 048粒左右。該蛙一年可能產卵2次。從受精卵至變成幼蛙需50~60天,人工飼養(yǎng)幼蛙,一年左右可達性成熟。 2

種群狀態(tài)中國特有種。該蛙分布區(qū)雖然較寬,但棲息地質量下降,其種群數(shù)量急劇減少。受脅等級:近危NT。 2

分布江西(鉛山、廣豐、九江、廬山、南昌、萍鄉(xiāng))、福建(全省)、臺灣(臺北、臺中、臺南、嘉義、新竹、恒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