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邊兔耳,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杏香兔兒風(fēng)Ainsliaea fragrans Champ.的全草。分布于臺灣、福建、浙江、安徽、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虛勞骨蒸,肺癆咳血,崩漏,濕熱黃疸,水腫,肺癰,腸癰,癰疽腫毒,瘰疬結(jié)核,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用于虛勞骨蒸,肺癆咳血,崩漏,濕熱黃疸,水腫,肺癰,腸癰,癰疽腫毒,瘰疬結(jié)核,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相關(guān)配伍1、治腸癰,肺癰:兔耳草二兩,白石楠葉嫩腦十二個,好酒煎服。(《綱目拾遺》引《慈航活人書》)
2、治骨蒸勞怯:兔耳一枝箭,蒸雞服。(《綱目拾遺》)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包煎),10-15g;或研粉。外用:搗敷;或絞汁滴耳。
炮制采集加工5-8月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清水噴濕,稍潤,切中段,干燥,篩去灰屑。
生理特性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或伸長,有時可離地面近2厘米,圓柱形,直或彎曲,直徑1-3毫米,根頸被褐色絨毛,具簇生細長須根。莖直立,單一,不分枝,花葶狀,高25-60厘米,被褐色長柔毛。葉聚生于莖的基部,蓮座狀或呈假輪生,葉片厚紙質(zhì),卵形、狹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11厘米,寬1.5-5厘米,頂端鈍或中脈延伸具一小的凸尖頭,基部深心形,邊全緣或具疏離的胼胝體狀小齒,有向上彎拱的緣毛,上面綠色,無毛或被疏毛,下面淡綠色或有時多少帶紫紅色,被較密的長柔毛,脈上尤甚;基出脈5條,在下面明顯增粗并凸起,中脈中上部復(fù)具1-2對側(cè)脈,網(wǎng)脈略明顯,網(wǎng)眼大;葉柄長1.5-6厘米,稀更長,無翅,密被長柔毛。頭狀花序通常有小花3朵,具被短柔毛的短梗或無梗,于花葶之頂排成間斷的總狀花序,花序軸被深褐色的短柔毛,并有3-4毫米長的鉆形苞葉;總苞圓筒形,直徑3-3.5毫米;總苞片約5層,背部有縱紋,無毛,有時頂端帶紫紅色,外1-2層卵形,長1.8-2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尖,中層近橢圓形,長3-8毫米,寬1.5-2毫米,頂端鈍,最內(nèi)層狹橢圓形,長約11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長漸狹,具爪,邊緣干膜質(zhì);花托狹,不平,直徑約0.5毫米,無毛?;ㄈ績尚裕咨?,開放時具杏仁香氣,花冠管纖細,長約6毫米,冠檐顯著擴大,于管口上方5深裂,裂片線形,與花冠管近等長;花藥長約4.5毫米,頂端鈍,基部箭形的尾部長約2毫米;花柱分枝伸出藥筒之外,長約0.5毫米,頂端鈍頭。瘦果棒狀圓柱形或近紡錘形,栗褐色,略壓扁,長約4毫米,被8條顯著的縱棱,被較密的長柔毛。冠毛多數(shù),淡褐色,羽毛狀,長約7毫米,基部聯(lián)合?;ㄆ?1-12月。
生長環(huán)境產(chǎn)于臺灣、福建、浙江、安徽、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qū)。生于山坡灌木林下或路旁、溝邊草叢中,海拔30-850米。
飲片性狀根、莖、葉、花混合的段狀。根莖棕褐色,須根多數(shù)。莖圓柱形紫紅色,常有棕色長毛。葉多皺縮或破碎,黃綠色,被有較密的土黃毛。頭狀花序細長。白色。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羽狀,黃棕色。氣微,味淡。
12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杜新亮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