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為中醫(y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tǒng),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tǒng)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y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xiàn)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于《內(nèi)經(jīng)》,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后歷代醫(y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fā)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或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氣未復,失于調(diào)養(yǎng),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病因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憂思日久,稟賦不足,年老體衰,大病初愈,調(diào)養(yǎng)失慎都可以導致脾胃虛弱證。《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脾病候》:"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痿不收……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 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為飲食失調(diào);二為勞累過度;三由于急慢性病。以上諸因,耗傷脾胃,導致脾胃不足,運化失健,形成脾胃虛弱證。
臨床表現(xiàn)脾胃虛弱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病程較長,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fā)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后易瀉,吃多后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如表現(xiàn)為脾氣虛則見:脘腹脹滿,食后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如表現(xiàn)為脾陽虛則見: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蛑w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zhì)稀。舌質(zhì)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如表現(xiàn)為脾不統(tǒng)血則見:為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一為多種出血癥狀,如便血,尿血,月經(jīng)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tǒng)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癥狀;崩漏而屬脾不統(tǒng)血者,表現(xiàn)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zhì)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如表現(xiàn)為中氣下陷則見: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shù),小便渾濁如米泔等。多見于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
如表現(xiàn)為胃陰虛則見:見口干唇燥,嘈雜,干嘔,飲食減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適,大便干結,舌紅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絳,脈細數(shù)等。
如表現(xiàn)為脾胃虛寒則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辨證施治1.治療原則
脾胃虛弱的為健脾益氣,助運化濕。主要方劑: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常用中藥有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后下)。可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濕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黏凍,加黃連、馬齒莧。
2.主方運用
(1)六君子湯適于脾虛諸證。
方藥:黨參、白術、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
脘腹痞悶脹痛,惡心嘔吐者,加木香、砂仁、藿香;若泄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加炮附片、干姜;或咳嗽、痰涎較多且有嘔惡、頭暈者,加竹茹、枳殼克;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氣短乏力者,加炙紫菀、款冬花、白前。
(2)參苓白術散適于脾氣虛而挾濕諸證。
方藥: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山藥、炒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若兼見帶下色白質(zhì)稀量多者,可加蒼術、車前子、澤瀉、柴胡;若白帶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櫻子、芡實、煅龍牡。小兒疳積,服用此方,再加雞內(nèi)金、神曲、麥芽、山楂,為細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針灸療法1.針刺
取穴內(nèi)關、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關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輪流取穴。對小兒疳積,用三棱針點刺中指第一指節(jié)掌面,以稍出血或黃包黏液為宜。4天1次,5次為1療程。
2.灸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闕、胃俞、脾俞等。用艾條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針
取交感、神門、肺、胃配十二指腸等穴。每次選2~3穴,隔日1次。
預防1.脾胃虛弱的一般飲食要求
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而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diào)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2.常用食療方法
(1)益脾餅白術、干姜、雞內(nèi)金、熟棗肉。將前三味軋細焙熟,共合棗肉,同搗為泥,作成小餅,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細嚼咽之。
(2)蜂蜜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堅持每日服用。
(3)薏米蓮子粥薏苡仁、蓮子肉(去皮心)、冰糖適量。先煎苡仁,繼入蓮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作早點食用。
(4)山藥扁豆糕鮮山藥、扁豆、陳皮、紅棗肉。將山藥去皮切成薄片,再將棗肉切碎,共合均勻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5)大麥湯羊肉、草果、大麥仁。羊肉切片后,與草果熬湯,過濾后用湯煮大麥仁,熬熟,加鹽少許即成,亦可在濾汁后與肉同煮食之。
3.小兒脾胃虛弱的飲食補養(yǎng)
(1)紅棗小米粥取紅棗,小米,先將小米清洗后上鍋用小火炒成略黃,然后加入水及紅棗用大火燒開后小火熬成粥食用。適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厭食的脾虛小兒。
(2)蓮子山藥粥取蓮子,山藥,粳米。將蓮子去皮及心,加山藥、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適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虛弱小兒。
(3)沙參麥冬扁豆粥取沙參,麥冬,扁豆,粳米。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適用于手足心熱、便干的脾陰虛小兒。
4.生活調(diào)養(yǎng)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情緒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
(2)飯前少用腦,吃飯要專心,飯后稍休息,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時經(jīng)常在腹部戴一塊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貪涼露宿。
(4)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適當?shù)刈鲀?nèi)養(yǎng)氣功,保健操和太極拳。
5.禁忌食物
(1)凡性質(zhì)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均為禁忌食物,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2)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3)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卜、香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