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散,中醫(yī)方劑名。出自《準繩·幼科》卷七。具有健脾益胃,除濕消脹之功效。主治小兒脾胃虛弱;癥見食積,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惡,肢體倦息。
組成白茯苓(去皮)、人參各一兩,厚樸(用姜汁炙)三兩,蒼術(米泔浸一宿)四兩,陳橘皮(去白)五兩,甘草(半生半熟)、草果子(去皮)各二兩。
用法用量上為末。每服一錢,加生姜、大棗,同煎服。
功用健脾益胃,除濕消脹。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
方義本方所治屬于脾虛胃弱,濕濁內(nèi)停之證,治宜健脾化濕,脾須補故用人參; 濕濁不解,困阻脾陽,致脾氣更,故用大劑茯苓以滲利水濕; 再伍以厚樸、蒼術、陳皮燥濕行氣,草果燥濕辟穢,甘草和中,諸藥合用,健脾除濕,但以燥濕、利濕、辟穢為主,濕去脾自健,故方名仍為健脾散。
運用診斷要點為食積,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惡,肢體倦息。
臨床常用于小兒脾胃虛弱。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越清 - 副所長 - 山西省針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