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夸克(down 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在所有的夸克中,下夸克是質(zhì)量第二小的夸克,只比上夸克的質(zhì)量大。組成原子核的中子與質(zhì)子都是由下夸克與上夸克共同形成。和所有夸克一樣,下夸克是一種費米子,自旋為12,且可以感受到所有四種基礎作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下夸克的反粒子是反下夸克。下夸克帶有負電荷,反下夸克帶有正電荷。
簡介下夸克(down 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在所有的夸克中,下夸克是質(zhì)量第二小的夸克,只比上夸克的質(zhì)量大。組成原子核的中子與質(zhì)子都是由下夸克與上夸克共同形成。和所有夸克一樣,下夸克是一種費米子,自旋為12,且可以感受到所有四種基礎作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下夸克的反粒子是反下夸克。下夸克帶有負電荷,反下夸克帶有正電荷。1
歷史在粒子物理學初期(二十世紀前半期),質(zhì)子、中子、π介子等等強子類粒子都被認為是基本粒子。然而隨著更多強子被發(fā)現(xiàn),粒子園從1930年代早期與1940年代的幾個粒子增加到1950年代的幾十個粒子。物理學者起初并不清楚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直到1961年,由于默里·蓋爾曼與尤瓦爾·內(nèi)埃曼各自獨立地提出一種強子分類方案,稱為“八重道”,利用SU(3)味對稱性,這問題才獲得解決。
八重道將強子組織為不同的同位旋多重態(tài),然而,物理學者仍不清楚這分類方案背后的物理原理。1964年,蓋爾曼與喬治·茨威格各自獨立的提出夸克模型,在那時只涉及到上夸克、下夸克與奇夸克。盡管夸克模型能夠合理地解釋八重道,但在那時并沒有任何實驗證據(jù)。1968年,物理學者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所做的實驗觀測,終于證實了下夸克的存在。深度非彈性碰撞實驗揭示了質(zhì)子具有次結(jié)構:它是由三個更基礎的粒子組成,因此證實了夸克模型。
剛開始,人們并不情愿把這三個基礎粒子辨識為夸克,而是青睞理查·費曼的部分子模型。隨著時間演進,夸克模型漸漸被廣泛接受(更多細節(jié),請參閱條目J/ψ介子)。1
質(zhì)量雖然下夸克很常見,但下夸克的裸質(zhì)量尚未被準確測定,應該是在4.5與5.3MeV/c2之間。格點QCD方法所預測的數(shù)值更為精確:4.79±0.16MeV/c2。
在介子(由一個夸克與一個反夸克組成的粒子)或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的粒子)里,夸克的有效質(zhì)量會變得比較大,這都歸因于夸克與夸克之間的膠子場所產(chǎn)生的結(jié)合能。例如,在質(zhì)子里,下夸克的有效質(zhì)量約為330MeV/c2。由于下夸克的裸質(zhì)量很小,它不能直接地被計算出來,因為必須將相對論效應納入考量。膠子場所媒介的強作用力之作用下,夸克的移動速度約為光速的99.995%,相應的洛倫茲因子約為100,所以,所有夸克的靜質(zhì)量總和僅為質(zhì)子或中子質(zhì)量的1%。1
參閱上夸克
同位旋
夸克模型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曉林 - 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