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蜥蜴與蠑螈你能分清楚嗎?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原創(chuàng)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理念 科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收藏

蜥蜴是爬行綱有鱗目蜥蜴亞目內爬行動物的總稱。蜥蜴的種類繁多,至今人們已發(fā)現的種類數量達數千種,僅在我國發(fā)現的數量已超過一百種。

蜥蜴是真正的陸生動物,它的身體結構已進化出多種適應陸地生活環(huán)境的特征。例如,蜥蜴體表覆蓋有角質鱗片,鱗片能夠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同時還能減少蜥蜴體內水分的蒸發(fā);蜥蜴用肺呼吸,其體內氣體交換能力較強,能夠滿足其在陸地上對氧氣的需要;蜥蜴的生殖方式大部分以卵生為主,受精卵體積較大且有卵殼,因此其生殖和發(fā)育可以脫離水環(huán)境,這也是蜥蜴能夠終生生活在陸地上的重要原因。

同樣,在水資源缺失的荒漠地區(qū)也分布著不同類型的蜥蜴,例如沙蜥,它們具有一系列適于荒漠、半荒漠地區(qū)生活的特點。

沙蜥的背部大多以黃褐色或灰褐色為主,并長有深色斑紋,與沙地的顏色一致,便于隱蔽。而其腹部則呈現潔白或黃白色,可以反射沙面的輻射并起到散熱作用。但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蜥蜴品種背部顏色不僅晦暗或呈現磚紅色,且腹部有大面積黑色斑塊,這使蜥蜴有利于在高寒地區(qū)獲取熱量,升高體溫。

為了防止刮風時砂礫灌入鼻、眼和耳內,沙蜥的上下瞼緣鱗片為鋸齒狀,類似于兩排密密的“睫毛”,其鼻孔內的瓣膜能夠自主啟閉,而耳孔及鼓膜均隱于皮膚內。

沙蜥有卵生和卵胎生兩種生殖方式。在低海拔地區(qū),雌蜥通常選擇比較潮濕、涼快的洞穴將卵產出,其卵依靠洞內的溫度和卵黃里的營養(yǎng)發(fā)育成長,孵化出小沙蜥,這一過程就是卵生。而與低海拔地區(qū)相比,高原上溫度低、含氧量少,缺乏足夠的能量使新生命熬過漫長寒冷的冬季,小沙蜥可能孵化不出來或者剛孵出來就會進入冬眠期,因此雌蜥就會將自己的肚子作為育嬰室,待卵發(fā)育成型后以幼蜥的形式產出,這就是卵胎生。

唯一生活在海中的蜥蜴為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海鬣蜥,以啃食海藻為生。

蜥蜴

蠑螈

蠑螈的外形與蜥蜴頗為相似,人們經常會將兩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蠑螈與蜥蜴差別極大。蠑螈屬于兩棲綱,在水中用鰓呼吸,水外則用肺和皮膚呼吸,與青蛙、蟾蜍的生活習性相似。

蠑螈體表光滑,有粘液,沒有鱗片覆蓋,皮膚保水功能差,所以大多數蠑螈必須棲息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保持體內的水分。雖然少數蠑螈種類可以遠離水源,但仍需以潮濕的苔蘚環(huán)境為主,對水較為依賴的蠑螈種類則多偏好生活在低溫且水質清潔的環(huán)境中。

蠑螈家族包括數百個物種,著名的娃娃魚即中國大鯢便屬于蠑螈的一種,因其叫聲酷似嬰兒的哭聲而得名。

我國蠑螈主要分布于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中國大鯢是兩棲動物中體形較大的一種,全長可達1米以上,體重可超百斤。每年夏季,中國大鯢就會進入繁殖期,雌鯢產下數百枚卵后就離世,而雄鯢隨后完成受精工作及守護卵帶的重任,直到幼鯢孵出后并能夠獨立生活才離開。這種采用卵生的生殖方式也是大鯢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之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